张长青团队保髋新技术荣获中华科技奖一等奖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张长青团队保髋新技术荣获中华科技奖一等奖

来源:《文汇报》 编号 : #130501#
2017-02-10
我要评论


▲张长青教授在手术中

让死骨再生,这并非天方夜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张长青教授领衔团队历经15年科研攻关,在这片禁区闯出新天地。该团队已建立起一系列保留髋关节的新技术,解决了骨再生等临床重大难题,大幅提高了我国股骨头坏死治疗和研究的整体水平,六院也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中心。近日,该团队的“保髋外科治疗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获得2016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获奖证书

“不死的癌症”,折磨青壮年

股骨头,籍籍无名,功劳不小。它位于人体骨盆下方,是承载人体上半部分的两根主要骨头,支撑着人的直立行走、活动和劳动。一旦股骨头坏死,后果可想而知:发病初期,患者可能只是感觉髋关节疼痛,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肢体不等长、跛行、髋关节活动障碍等。在此期间,原本呈圆球样的股骨头内部会出现空洞,进而塌陷,最终导致瘫痪。

多少年来,该病的治疗方法单一,仍以终末期人工髋关节置换为主,对中早期患者束手无策。股骨头坏死因此又称“不死的癌症”,是骨科常见疑难病之一。有统计显示,我国每年新增5-10万名患者,且多发于青壮年人群,造成了社会劳动力的严重损失。

“从股骨头病变,到变形、塌陷,这个过程将持续1到3年。患者如果能得到及时治疗,即可恢复功能,远离残废!”张长青教授说,国外已有临床经验证明,治疗股骨头坏死唯有植入带血供的骨头,这就好比在盐碱地上种庄稼,如果改良土壤、合理灌溉,盐碱地就能死而复生,照样能长出好庄稼。

循着这个思路,2000年,张长青教授带领团队聚焦中早期保髋治疗的攻关。前后15年,他们围绕骨再生这一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改道”手术,改变治疗结局

六院已成为国际上最大的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心。他们在国内率先通过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的实施及疗效评估,使股骨头坏死“治疗窗”提前至早中期,将保髋率由59%提高至86%。

原来,相比人体不可缺少的股骨头,位于小腿的腓骨不起承重作用,经数万例病例证实,切除腓骨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相反,腓骨在骨科重建外科大有可为,不仅能起到重建血供的作用,还能提供有活力的骨和血管形成细胞,保障了力学性能,最终可以达到保留自体的股骨头、维持有功能的髋关节的目的。

这一手术思路在国外有先例,但耗时长、手术复杂、并发症多。张长青教授和同事们创新了手术方法,建立旋转式带血管蒂游离腓骨切取术和髋前入路股骨头坏死腓骨移植修复术,为此还发明了专用的手术器械。手术“改道”后,手术时间从3-4小时缩至平均90分钟,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说来简单,真正改变一种手术方法的过程是艰辛的,这需要外科医生的智慧、勇气以及宝贵的经验,有时甚至是一种直觉。

“借助显微镜,手术医师不仅要精准地掌握植入的角度和深浅度,更要精准地吻合所有神经和血管,以确保手术成功和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张长青教授事后告诉记者,此项重建手术的难度极高,但一旦完成,将造福难以计数的家庭。

第1例,第2例,第3例……到如今近3000例各类股骨头坏死患者,张长青教授和同事跟踪着每个病例的情况,大样本病例的随访最终明确了该手术对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该新技术已被列为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关于股骨头坏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重要的保髋手段。

科技创新,骨能“再生”

值得一提的是,张长青教授还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青少年股骨头坏死,尤其是终末期股骨头坏死腓骨移植重建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实了青少年患者可通过自身修复保留髋关节形态和功能的学说。

“年轻人自身的修复能力较强,对这些患者来说,即使股骨头坏死已处于晚期,我们还是可以运用腓骨移植手术帮助他们的股骨头长回原来的样子,外科技术是以外力给予股骨头生长以活力,而年轻患者自身的修复能力是其自身的一种内力,两个力量相合,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张长青教授兴奋地说,80%的青少年股骨头坏死患者经治疗后明显改善了髋关节形态,髋关节功能得以保留。

借助内固定结合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的方法,该团队攻克了股骨颈骨折术后骨不连这一世界难题,手术成功率达92%,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通过培养上千人次的进修医生、举办大型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这些新技术已被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朝阳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等我国28个省市的100多所医院应用。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