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大家一致认为既得利益群体是医改最大的助力,其实观念的阻挡有时候更甚于利益的阻挡。凯恩斯就曾表示,既得利益群体的力量,与思想所具有的那种潜移默化的力量相比较,可以说被大大夸大了。无论是早还是晚,无论是好还是坏,危险的始终是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群体。
医疗教师都很神圣 却均后继无人
网友一则留言“谁家还会让自家孩子当医生?”收到1.5万的点赞。有着切身体会的医护人员,一大部分下决心不让孩子将来从事医疗行业。
医疗行业并不孤独,教师行业同样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2015年人民网在网上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如今,师范类高校的男女生比例失衡正延续到中小学校园,中小学的校园几乎成了女老师的天下。
医生是神圣的——白衣天使,但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当医生;教师是神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越来越多的人不愿从事教师这个职业。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教育医疗之所以同病相怜 是因为……
教育医疗之所以同病相怜,是因为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行政主导,而非市场主导。伴随着多年来医疗和教育属于“公益事业”的公众认知,更加剧了这两个领域的亲行政而远市场。
医疗和教育领域出现问题,普通大众在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下通常将矛盾源头指向市场化和产业化,动辄责骂利欲熏心,得出市场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教育、医疗领域尤其不能市场化的判断。
神圣化行政化与职业化市场化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正因为将教师和医生放在神圣化、行政化的方向上,从业者是无法头顶神圣化光环、占着行政事业编制的同时,正大光明地为自己的才能和付出索取价格。同时,有了光环和编制,就身处了道德的舆论场。这个舆论场告诉你,你端的这可是国家的铁饭碗,享受着这么崇高的神圣荣誉,怎么还老想着赚钱这事呢?赚钱这事,在公益事业的光环下,显得多么不光彩、不体面。
所以在这个舆论场下,医生、教师任何的工资之外的收入,通常享有一个常见的、不光彩的名词——灰色收入,比如红包、补课费等等。灰色收入既不光彩,又不体面。这是什么?这就是不道德。舆论场之下的道德,就是神圣与钱财不可兼得,兼得就该挨骂——端着碗里,看着锅里;吃里扒外;臭不要脸。
违背经济规律 带来的只能是……
理解经济规律的人们都知道,灰色收入虽然不体面,但那也只不过是绕道取回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不理解经济规律的人则很容易因此而怒加斥责。结果就是愿意从事医疗、教育行业的人越来越少。
可以说,神圣化、行政化必然带来今天的问题,因为这种制度安排与人性相背离,与激励不相容,无法实现共赢。
医改最大的阻力并非既得利益者,而是……
一直以来,大家认为既得利益者是思想僵化的最大代表。其实,民众禁锢的思想,对决策者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有关部门的各项管制,其实有强大的民意基础,即便石油垄断,大部分人都抱怨油价,但抱怨油价的人中,很多却不反对石油垄断,他们认为民营企业经营石油不利于能源安全。正如中国取消出口补贴一样,即使国家做了正确的决策,民众不一定买账。
实现共赢,符合激励相容原则的方向,是去神圣化、行政化,走职业化、市场化的道路。这个方向其实在2013年11月12日通过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有明确的表述——第15条,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纵使去行政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写进《决定》,很多人依然不认可这个方向,依然在道德的舆论场上做文章。
纵使今天的就医、教育环境十分之令人不满,一有问题还是呼吁加强监管,而不是想起都已经写进《决定》的白纸黑字。
因此,中国医疗体制继续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依然是落后的、封建的、禁锢的思想。观念的阻挡有时候更甚于利益的阻挡。
但是,大家都说世上最难的两件事,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以及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所以,医改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