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下踩,用力蹬,顶我的手”、“试试看,往上抬,背伸”、“用一个手指点给我看,哪里最痛,哪里第二痛?”他用自己的手紧紧护着患者的脚,轻而果断地活动患者的足踝部关节,一寸一寸地触诊,探查患者的压痛点……每一步都迅速而又细致有序。这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足踝外科主任医师马昕教授门诊最常见的一幕。不管面前的这只脚有多奇形怪状,或有多伤痕累累,他都温和地把它们枕在自己腿上,护在手心。
“作为足踝外科医生,病人的脚是我治疗的部位,我会非常尊重它,这也是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马昕用“医生的宝贝”来形容面前的这些脚,他的尊重也赢得了脚的主人,患者的尊重。
尊重沟通理解让患者对未来有信心
如果周围诊室有空,马昕的门诊经常会多个诊室同时进行。每个诊室由他的助手坐镇问诊,负责详细了解病史,记录在案,化繁为简地择要汇报给他,然后由他自己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阅片,给出诊断以及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建议。他看门诊非常“慢”,一上午的门诊往往要看到12:30以后。
“我很珍惜每周这半天的门诊时间。”马昕告诉笔者,他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给患者的体格检查上,“足踝疾病非常复杂,每个病人的脚都必须自己去摸去查,不能仅仅看了片子就下诊断。尊重病人的脚,把病人的脚当成宝贝一样,该抱在怀里的时候必须抱在怀里。我经常跟学生讲,这个动作一方面是为了体格检查做到全面到位,另一方面还为了让病人心里放心,感受到医生对他的尊重,没有嫌弃他的‘臭脚’。”
每个病人的脚对他本人来说都是宝贝,我们医生也要把它当做自己的宝贝,有的病人来的时候脚洗得很干净,还会喷香水,有的病人脚两三天没洗,都是有的,但对我们来说,都是我们治疗的病人。不管是什么样的患者,他们的脚,就是我们足踝外科医生的专业领域,我们的全部工作,查体、诊断、治疗、手术,都在这方寸之间。对病人的脚充分尊重,这也是对我自己职业的尊重。”马昕坦言,足踝部虽小,但解剖结构精细而复杂,足踝外科医生做手术就像是修手表。制定手术方案前必须做到充分详细的体格检查,每一个关键的骨块都要去触诊,每一个小关节的活动,肌腱的力量都要自己去查,再结合片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在这过程中,我自己很enjoy。”
马昕的病人有着不同的诉求,有的要求很高,有的要求很低,有的是满怀期望,有的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碰到过由于医生做不到他们的心理预期,而在诊室里哭鼻子的病人,”马昕也有些无奈,“还有一些其他同行开过刀的病人,很多病人来是想听我们第二意见,或者让我来‘翻修’的。”
每个医生的沟通能力和技术特点不一样,然而无论如何,对病人而言,信心非常重要。“让病人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让他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治疗”是马昕最看重的。
他通过给病人的详细检查与沟通,赢得了病人的尊重,有的病人宁愿排队等很长时间也一定要挂到马昕的号,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和进修医生。“我希望他们首先学会如何做一个会沟通的医生,怎么跟病人交谈,怎么理解病人。”
对于一些后续治疗、康复比较常规化的病人,马昕在诊断完以后,会要求学生与病人进行长时间的沟通答疑,让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治疗的计划充分了解,直到满意为止。“只有你尊重病人,病人才会尊重你,才会配合你,治疗才有更好的效果。”马昕指出。
精巧组合手术每一个病例都是精品
除了检查的仔细,马昕看病还有两个“毛病”:像“洁癖者”一样洗手,像“摄影师”一样拍照。前者,他每看完一个病人都要去两个诊室间的水龙头洗一遍手,后者,他会选择各种角度给患者的病足拍照,甚至为了一个角度,一米八几的高个子可以趴在地上拍。
“洗手是因为摸完一个病人的脚还要摸另一个,这是对病人负责,至于拍照,我需要准确的照片,对病人随访,术前术后的外观进行比较,对于评价手术疗效非常重要,我们需要不停地反思手术的细节与疗效并且不断改进。”马昕解释说,“其实国外同行也经常这样,当然我可以让病人站桌子上,但是让病人爬上爬下,这样多麻烦?”
这种“对职业负责”的态度影响了整个团队,马昕骄傲地说,足踝外科经手的每一个病人都是精品,术前、术中、术后所有资料都是齐全的。“我们不追求把病人的量做得有多大,但是每个病人的案例都要做成经典,像教科书一样,可以拿来讲课。”
华山医院是我国最早成立足踝外科的医院。“足踝外科非常专业,脚上28块骨头,每块骨头都有自身的特点,各个关节之间都存在很大的生物力学差距,理念非常复杂,不单一般医学生,很多骨科医生都不一定非常了解,脚上毕竟承担了人体的全部重量,与其它地方不一样,所以足踝外科医生考虑问题和其他医生不一样。”马昕告诉笔者,每次手术,医生考虑问题都会非常多,“即便是一个马蹄内翻足的手术,我们经常要做上近十个切口,用不同的切口解决不同的问题,至少七八种手术组合在一起。先做软组织手术,松解、跟骨移位、中足矫正、爪形趾的矫正……从后往前做,设计流程非常复杂,手术方案的选择经常会因不同病人而有很大的差异。”
但这样做的好处也很明显:一个小口解决一个地方的问题,每个切口尽量小,通过精巧的组合,进一步减少创伤,让患者恢复得更快更好。
病人构成改变医生应有国际视野“足踝外科专业飞速发展,这跟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马昕用“飞速发展”来形容这个专业。随着马拉松,健身运动等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同时也带来大量运动医学损伤的问题,集中在足踝。
“以前足踝外科的‘老三样’是拇趾外翻,马蹄、平足。现在踝关节不稳,容易打软腿、足踝反复扭伤的病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踝关节骨软骨损伤、滑膜炎、骨关节炎等也明显增多。”马昕告诉笔者,据统计,一个人一生至少会有一次踝关节扭伤,而每7个人就中有一个长期的慢性损伤,潜在患者数量非常大,治疗的争议也很多。“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必须手术治疗,我一般比较注重症状对病人生活有没有影响,以及病人自己的意愿。”
面对日益增多的病人,马昕认为,足踝专业的医生要有国际视野。首先要了解国际前沿的技术理念,不能闭门造车,其次要会做临床科研。
“足踝外科对辅具,细小的内固定材料要求很高,有很多技术要求,随着科技发展,以前没有办法的手术现在有办法了,以前复杂的手术现在简单了。”马昕告诉笔者,以前很多足踝手术,骨愈合率非常低,病人经常要上石膏3个月以上,现在很多手术都不用上石膏,很多病人术后2星期就可以走路。“这是因为我们做了很多生物力学和解剖的研究,运用了很多新型的手术材料,能让病人更早地下地,更快地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对于疼痛控制的研究,也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以前病人开一个脚,开完死活不肯开第二个,现在开完一个,病人还没出院就要求开第二个。”马昕对此非常自豪。
为了帮助更多的足踝外科医生成长,从2005年开始,马昕和他的团队就开始给全国同行做足踝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技术培训,一直坚持了11年。目前华山医院足踝外科还是中华医学会足踝外科医师培训中心。“只有对解剖有更详细的了解,做手术才会更精确。”马昕认为,我国目前很多外科医生大学毕业后很少有机会回炉进行手术解剖培训,很多术式好像已经约定俗成,很多操作感觉“必须这样做”,不敢去进行创新。“病人的患足放在手术台上,就像有透视眼,我知道它的大血管、神经、比邻结构在哪里,一刀下去往哪儿走,走多深都有感觉。有了丰富的解剖知识,很多复杂的矫形重建手术我们都能拿出创新方案来。”
“足踝外科与手外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与医生的心灵手巧、与手术技术密切相关。我国的手外科,例如华山医院手外科同道,他们目前已经处在了国际前列。我国有非常多的复杂疑难足踝外科病例,很多都是我们的病人能忍能拖导致,在这方面中国医生由于‘见多识广’,治疗过大量的复杂疑难病例,我们更有发言权,很容易走到国际前列。”马昕对中国足踝外科的未来充满信心。
马昕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副院长。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医师培训中心主任,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会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创伤学会委员秘书,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灾难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