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事骨科专业的医者,自己近年来在脊柱侧弯手术方面的特色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相关科研工作荣获诸多国家级奖项,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回溯30多年从医路,感慨良多,在此拿出来和青年医生分享。
李明教授与学生一起讨论病例
良好的身体素质伴随医学事业终身
走上从医之路,你有充沛的体力吗?医疗工作繁忙,而且需要较长时间高强度集中注意力,尤其是骨科,手术强度大,急诊值班紧张繁忙,更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体魄。
然而,我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空闲时间常常当低头族,不重视健身锻炼,身体素质较弱。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手术台下每天多锻炼一小时,手术台上就可能多坚持一小时。因此,医者首先需要有持之以恒锻炼的热情和毅力,时刻保持充沛的体力。
相对于其他专业,医生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多,成长周期也更长。我1989年被安排当住院总医生,需要24个小时待命,处理骨科整个楼层的病人。由于刚进科,临床经验不足,我基本处于边工作边学习的状态。
我把日常生活用品全部搬进值班室,3个多月一步也没踏出病房大楼,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活,期间还总结了平日积累的临床问题,总结成了两篇论文。经历3个多月的历练后,我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许多常规手术。
我至今还很感谢当年自己的那份拼劲所带给我的成长和积淀,我觉得是良好的身体素质给我搭建了实践医学激情的平台。
独到的战略眼光洞察医学发展方向
李明教授与学生一起讨论病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现在年轻医生常常执着于学习和领悟手术的操作步骤,追求当今热门的“明星”手术方式,比如微创手术等,但往往忽略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做才符合病人的利益最大化。在我看来,优秀青年医师应当具备战略头脑,清楚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这样才有可能引领时代潮流。
近年来,医疗政策的开放和外来资金的引入给医疗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
首先,民营医院得到了政策支持,林立而起,其中不乏许多高质量的医院。同时,大量外资的涌入,保税区相继引入了许多外资医院。甚至梅奥、哈佛等世界顶级医院也开始瞄准了中国市场。所以,患者的选择多了,公立医院将不再是一家独大,也要面临转型和升级。由于病源的变化,公立医院收治的疾病谱也可能发生改变,因此,如何提炼特色、吸引病人将是公立医院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青年医生身处变化的潮流中,是实践者,也是开拓者,这些看似遥远的事也是需要偶尔思考的。
其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百姓就医方式的变革。过去十年,电脑和因特网的普及让病人能够在线查询医生和疾病相关的资料,并且可以与医生进行互动。现在,移动4G网络、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以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许多手机软件,让患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线预约门诊和查阅化验检查报告,甚至可以凭借医生处方,通过线上电商购买药物。
在未来十年,“私人定制”的医疗产品如目前“滴滴打车”的衍生产品“滴滴医生”,可能让我们的就医过程发生一日千里的变化。新一代青年医师学习能力强,适应性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在互联网医疗+的时代大有作为。
国际化交流能力提升中国医学地位
李明教授听取学生汇报病例
未来的中国医学将更加与国际接轨。过去的国际交流合作是international,即国家与国家之间,而现在逐渐转为multinational,即多个国家共同完成。医疗行为已不再是闭门造车,全球的医疗卫生资源可以共享。
目前,国际学术协会吸纳了国内多位专家成为会员,甚至有委员任职。但是,能站在国际舞台的中国医生数量仍较少,而且囿于专业英语表达能力的欠缺,部分医生流利自信地表达自己观点仍有障碍。所以,大部分重量级的学术会议仍然以欧美国家为主导,我们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拥有最多的病例资源,中国的医生应当在世界的医学舞台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青年医生要立志宏伟,积极争取1年~2年的海外访问或留学,珍惜每次的英语交流机会,让自己成为能够大胆表述自己学术观点的医生。
除了提高英语交流能力,还需比较国内外差距。通过多年的国外医院访问,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我国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拉大。
早在约十年前,美国的影像学胶片就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门诊办公室以及手术室随处可见的LED电子屏幕,医生可以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调出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而我国,目前还主要以胶片为主,携带不便而且很容易丢失,病人资料在各医院之间无法联网查询。让我欣慰和庆幸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一些青年医生开始创业做数据库,这都是很好的方向。
另外,国外的自主创新能力值得我们学习。目前,我们骨科使用的器械90%以上是进口产品,昂贵的价格给百姓带来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这些产品中,大多数由国外医生发明创造,我们国家创造发明的寥寥无几。
要想迅速提升中国医学的地位,或者让个人或团队举世闻名,自主创新是一条捷径。青年医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处于创新创造的最佳时期,倘若能够有意识地提出创新问题,探索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使医疗器械国产化,给病人带来福音,而且可以给我们的医疗学术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简介:
李明
李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脊柱畸形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脊柱外科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脊柱骨折、肿瘤、结核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在脊柱侧后凸畸形矫治领域有很深的造诣。
担任国家卫计委全国医师定期考核骨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脊柱功能重建委员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多个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
担任《脊柱畸形杂志》、《Spine Deformity》(中文版)主编,《Jounal of Medical Colleges PLA》、《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20余种核心期刊杂志副主编、常务编委及编委。迄今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50余人。
曾赴世界著名的脊柱侧凸矫治中心美国TSRH医院、堪萨斯医学中心及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进修学习。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主编、主译出版了《脊柱侧凸三维矫形理论与技术》等15部专著。作为第一申请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全军、上海市重大项目等基金12项。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等。
被授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第七届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解放军总后科技新星、银星等荣誉称号,荣获上海市政府记大功一次、解放军二等功一次,解放军三等功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