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双下肢肢体长度的控制——江苏青年关节聚乐部月月聚之第12期

首页 >> 会议报道 >> 正文

全髋关节置换双下肢肢体长度的控制——江苏青年关节聚乐部月月聚之第12期

来源:江苏青年关节聚乐部 编号 : #127836#
2016-04-29
我要评论

2016年4月28日晚19:00,第12期微信沙龙活动—“月月聚之全髋关节置换双下肢肢体长度的控制”悄然来袭。本次微沙龙活动共有来自全省各级医院共430余人聆听并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微信沙龙活动由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关节科李欢副主任医师主持,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吕明副主任医师作为此次活动的特邀嘉宾出席。

本次讨论的主题是“全髋关节置换双下肢肢体长度的控制”,双下肢不等长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也是患者对手术效果不满意最常见的原因。希望通过本次的讨论,能为大家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具体讨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下肢不等长的分类及产生原因

下肢不等长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功能性下肢不等长、真性下肢不等长(可由生长障碍或创伤引起,导致患者的下肢骨结构不等长)、混合型下肢不等长。

THA术后患肢延长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①假体过长②股骨颈截骨时保留的残端太多③旋转中心下移④麻醉过程中患者肌肉过度松弛,为避免脱位,常常选择长一号的股骨颈假体⑤由于防止患肢短缩而一起股骨偏心距较小。

2.全髋关节置换的主要目标根据其优先顺序分别为?

A、缓解疼痛 B、肢体等长 C、活动度 D、稳定性

3.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有没有因为肢体不等长引起的患者不满意?

A、从来没有 B、偶尔 C、在THA术后患者不满意原因中常见 D、在THA术后患者不满意原因中少见

4、术前的下肢长度测量(肢体测量;平片测量)

A、髂嵴顶点连线 B、坐骨结节连线、C、小转子连线、经过耻骨联合确定做垂直线。

5. 哪种手术体位最有利于下肢肢体长度的控制:

A、平卧位DAA B、标准侧卧位 C、侧卧位DAA。

6.术中股骨颈截骨保留的股骨颈长度

A、小粗隆上方1-2厘米 B、不一定,根据偏心距及颈干角调整 C、尽量靠近小粗隆;

7.大家常用的测量方法:

A、根据股骨头旋转和大粗隆之间的关系、高度、偏心距 B、外展肌止点定位法(AS)

C、骨针定位法 D、髌骨定位法E、跟骨定位法 F、试模后牵引测张力法

目前根据对策旋转中心和大转子的高低关系调整手术测旋转中心和大转子的高低,同时测量股骨头中心与大粗隆顶点高度是否一致。应用骨圆针定在髂前上棘,测量脱位前后到大粗隆的距离,精确测量对比上下肢长度,根据术前计划判断需要调整肢体长度的数据,在术中进行综合调整,达到双下肢等长。

8.术后肢体不等长的处理

一般来说,双下肢长度差别在5mm以内可以通过鞋垫来调整,而双下肢长度差别在10-15mm之间可用楔形鞋跟并合用1个鞋垫来调整,双下肢长度差别超过15mm则可通过鞋跟和楔形的底来调整。  

本期微沙龙主持人及嘉宾都做了十分充足的准备,其中针对全髋关节置换双下肢肢体长度的控制提出的一些问题也都做了详细的解释,在讨论过程中各位群友之间也是积极地互动,都力争能够有所收获。

李欢副主任就本次微沙龙所讨论的课题作了简要的总结,以此来预防术后双下肢不等长:(1)术前双下肢测量准确,注意患肢屈曲畸形及骨盆倾斜对肢体长度的影响,认真体检及X线片测量,必要时做双下肢站立位力线位片及CT,测量髋臼和股骨前倾角度。(2)术前对假体型号、大小、颈长的选择及置入位置做模板测量。(3)术中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要适度,过度松解可能影响髋关节稳定性,假体易脱位,被迫选择大号假体以获得关节稳定,但同时会使肢体延长,因此软组织松解不能一步到位,应边松解边测试。(4)术中还应该注意髋关节中心是否上移,严重骨质疏松、囊臼发育不良等患者在髋臼打磨时常会出现中心上移现象,因此在手术中要根据骨性标志了解髋臼中心上亿的程度,适当增加假体颈的长度。(5)术中综合判断。

据悉,2016年5月下旬第十三期微沙龙主题也已确定,届时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丁文鸽副主任医师主持,也会有特邀嘉宾前来助阵。同时也是本微信平台成立一周年,会有更多精彩的内容与大家分享,敬请期待!

部分讨论截图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