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今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6项重点,让医改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大型公立医院、医疗保障制度、医生考核体系、药品定价机制……这些无一不是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剑锋直指当下医疗卫生体制中的痛点。医改仍是进行时,走过这几年,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医改的前景又是怎样的呢?
落实好这些重点任务,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相关机构以及医疗卫生行业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既要有完美的顶层设计,又要在“最后一公里”的具体实践上下大力气。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多方的利益纠葛,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比如,如何做到压缩医院以药补医的空间,又不打压医院、医生的积极性?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阶段下,改革必须与发展并进,这就如同一列急速行驶的列车不能减速,却必须要进行修理和校正,其难度可想而知。
医改走到今天,有显著的成就,也陷入显见的困局。受固有思维、僵化理念和体制机制束缚,一些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一些重要社会评价绩效指标有所恶化,这是不争的事实。改革成败,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以问题为导向,找到问题的根源,研究改革的办法。
今年以来兴起了“医改失败说”和“医改倒退说”,认为从带来的社会效应来看,医改是非常失败的。其实,正如之前就有人在问:“动中小医院容易,动大医院哪那么简单?”“让患者回乡下治病哪那么容易?”面对质疑,此时更需要理性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
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中的诸多问题,既不是刚刚形成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从减少政府预算和开支方面来看,医改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医保覆盖面扩大、医疗资源开始逐渐下沉、对大病和罕见病的救助举措正在完善……而改革不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改变医生劳动价值扭曲的现状,让医生靠看病获得有尊严的生活,也正在一些地方逐步实现。
医改要真正取得突破,必须解决几个认识上的问题。
一是公益性问题。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不能变,但公益性是否覆盖所有医疗服务领域?实现公益性的路径是否必然排斥市场化和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公益性是否必然要求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实行准行政化管理?
二是驱利性问题。利益机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作用和动力机制,驱利性为原罪吗?涉及上万家服务机构、上百万从业人员、上万亿收入的医疗服务领域,能否排斥利益机制作用?对这么一个庞大且充满行业话语权的行业,政府或任何一个机构或规则,能否在利益博弈之外平衡其利益诉求?
三是医保支付方式的作用机制问题。医保付费的作用仅仅是医院补偿作用吗?医保付费机制不运用利益机制能发挥控费作用吗?
我们不能迷信市场机制,但一个本应充满活力、本需不断创新的医疗服务体系如果背离市场机制的客观规律,必然缺乏竞争和创新活力;我们不能膜拜利益机制,但如果医务人员没有合理的利益机制激励,医药服务就失去了创新的主体和动力。
任何一次变革和创新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困扰,医改也是如此。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这其中可能碰到困难,也可能遭遇挫折,但是改革是有利于人民健康、医院发展、社会和谐的。有信心就要有行动,改革需要我们敢闯敢试,敢做敢当。惠及民生的事情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勇于尝试,而事关自身的改革则需要每个人倾力支持。只有这样,改革之路才有可能是一条越走越宽广的光明大道。
全行业要有信心,坚信医改的一步步实践和探索,终将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和劳动获得感;全社会更要有耐心,看到医改的普遍性困难,看到它正一步一步向着改革的核心进发,不要指望它如同一个按钮按下去就可一劳永逸。
医改一直处于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即便本轮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全部完成,仍不能说我国的医改就可以画上圆满句号。在还不到论收成的时候,只有大家都努力施肥,培育出的果实才会让行业和社会满意。
医改是系统工程,好的顶层设计肯定会事半功倍。医改之路,虽任重道远,但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