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铂教授
张光铂教授1930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幼年家境贫寒,他刻苦学习,成绩优秀,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于1956年7月毕业。由于品学兼优,被国家选派赴捷克斯洛伐克留学。留学期间,他在捷克的第二大城布尔诺医学院附属医院师从世界著名的福里伊卡教授(Prof.Frijka),攻读矫形外科副博士学位。1959年底学成回国后,张光铂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
引领脊柱脊髓医术革新的专家
张光铂教授在全国脊柱脊髓医学领域,几乎无人不晓。他有如此高的声誉,是由于他在医学这个浩瀚的海洋中,抱着治病救人的理念,孜孜不倦,向医学高峰攀登。他在捷克留学回国后,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继续作研究生深造。
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任职22年,受过扎实和严格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实践锻炼,曾任协和医院大外科行政副主任。20世纪80年代初又在日本千叶大学著名脊柱外科教授井上骏一名下研修。1984年中日友好医院建成后,由卫生部领导指派到中日友好医院,任大外科及骨科主任。
他是中日友好医院经北大医学院教授晋升考核委员会答辩考试晋升的三位教授之一。他在北京协和医院和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从医的50多年里,历尽职守刻苦钻研,勇于攀登,可说获得硕果累累。
如上个世纪60年代,他在协和医院工作期间,当时骨与关节感染是国内极为常见的病症,其治疗是十分棘手的问题。采用传统的“碟形”手术,不仅疗程长,而且伤口发出的异味让患者和家属难以接受。自1966年初至1978年底,针对这种难治的骨与关节性感染,他率先采用彻底清除病灶、闭合持续灌洗引流方法治疗,经长期随诊,获得良好的效果。由于这一临床研究成果及其推广应用,他于1977年获得卫生部颁发的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由于畸形已成为骨科的重要疾患,特别是青少年脊柱侧凸不仅给青少年患者造成心理创伤,严重患者常伴发心肺功能障碍,甚至致残,严重危害他们身心健康和成长。国外经验证明,只有开展群众性普查与矫形外科相结合,早期发现,及时矫正,是防止和减少脊柱畸形对青少年的严重危害的有效方法。
张光铂教授生前参加学术活动
他到中日友好医院任职后开院前的期间(1984年5月至1985年1月),率领他的同事,骑着自行车,身背仪器和干粮,在酷暑与严冬,早出晚归,对北京市区和近郊区的44所中小学校的20418名7-15岁的青少年进行了脊柱侧凸普查。
在国外,对青少年进行这种普查,多采用两检筛选法,即由学校医务人员或专业医师做体检或前弯试验,阳性者再做X摄片。此种检查方法虽然准确性高,但体检或前弯试验由于姿势不正或目测错误而产生的假阳性高,由一检进入二检需要摄X影片的数量仍相当大。
根据我们的国情,他认为应当采取在检查方面既准确又节约的办法,即“三检筛选“法。
第一检:在学校医务室的配合下,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去学校普查,测量身高、体重、坐高、臂外展位双中指尖间距。
第二检:对在第一检中出现的异常者,用在他建议下引进的日产FM40光栅投影型云纹摄影装置进行复查。云纹照像是采用光学方法通过等高线图像来显示躯干的外形,不仅准确,而且速度快,对肢体无放射性损害,摄一张照片价格仅为 X 线片的15-20%。
第三检:用 X 射线对经过上两轮检查出现的脊柱畸形者再进行复查。经过三次检查得出的侧凸比例,和世界各地青少年侧凸的发病率相近。这些比例数据被国际上广泛引用。
根据三次检查的结果,对青少年身体出现的不同程度的侧凸,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10度以下的侧凸患者,教育其坐、立姿势,鼓励用双肩背书包,不于以特殊治疗。
对10度--20度畸形者进行医疗体操治疗,张光铂专门为他们编印了《脊柱侧凸及后凸畸形体操疗法》的小册子,每种体操均为9节,可根据个人不同的畸形情况,增减每节体操的时间及比重,由体疗医师指导,在校医室医师的组织及家属的配合下,有计划地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每半年复查一次,并摄云纹相,1年摄X线片以观察疗效及畸形发展情况。
对20--45度脊柱侧凸畸形者行新型塑料支具治疗,每3个月复查一次,摄云纹相,半年摄X线片以观疗效。对20度以上侧凸患者不愿意进行支具治疗者,给于牵引治疗。医院门诊设有专门进行牵引的治疗床。对畸形明显加重,在45度以上的患者,及时进行脊柱矫形融合术的治疗。
关于脊柱侧凸诊断与治疗问题,张光铂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介绍治疗方面的切身经验,如何处理手术中出现的问题。他特别强调,脊柱侧凸手术是矫形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之一,开展此项手术应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一,熟悉脊柱侧凸病理解剖,了解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要有掌握此种手术操作的医生。
二,具备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及操作配套机械。
三,有能掌握脊柱侧凸手术麻醉的医师。
四,具有比较好的无菌手术室及相应的设施。
五,有充足的血源及置骨来源。
张光铂教授生前参加学术活动
张光铂在脊柱侧凸方面的研究与治疗所作出的开创性的贡献,1995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向他颁发了《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1989年他与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单光子骨密度测量仪,并完成了有关人体骨密度测定和骨质疏松方面的论文多篇,其中《单光子骨密度测量仪的研制与应用》获部级三等奖。1996年他与外单位合作采用自行设计的新型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复合式加压螺纹钉的研制与临床应用》获部级三等奖。
20世纪80年代初他率先采用弓形髓内针(Ender钉)治疗下肢长骨多节段骨折,如股骨骨干多段骨折,仅在股骨内髁部做一2.5厘米的小切口,穿入骨针,在透视下进行骨折闭合复位,利用针的弓形行"三点"固定,使复杂的需要开放的大手术,转化为简单的微创小手术,且效果良好。他与张雪哲教授合作,在国内首先采用脊柱骨折综合分类方法,并用于临床,使脊柱骨折分类更加实用,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由于他在医疗和科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991年获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终身特殊津贴。1994年获得“中日友好医院科技贡献个人奖”。
张光铂一直把“天道酬勤”作为自己学习和工作中的座右铭。他不仅在临床中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而且在理论上勤于钻研,善于总结,使自己的亲身经验变为宝贵的知识财富。在这方面他发表了100多篇论文,汇成《张光铂文集》,这是他数十年从医实践的结晶。他还主编了《截骨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脊柱结核病学》,并参与编撰了10多部大型医学专业书籍,其中包括《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的《骨、关节、肌肉》分册等重要图书。这些著作成为广大骨科医务人员在学海中获取知识的宝库。
年轻医生的良师益友
张光铂十分重视培养年轻人。他善于教学,讲课条理清晰,概念明确,重点突出,受到医学院学生和进修生的爱戴。他以满腔热情培养年轻医生,手把手地向他们传授精湛的医术。不论在北京协和医院还是在中日医院,对刚刚走上医疗岗位的医生,不仅严格要求,更是言传身教,热情鼓励。
张光铂教授生前参加学术活动
中日医院骨科医生郭万首在谈到张光铂时说,“张光铂主任创建了中日友好医院骨科。从一开始就为这个科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科里所有医生的成长都是与他的培养分不开的。我也是幸运者之一。
开院初期,骨科的创伤病人很多,其中有很多是开放性损伤,因此每天要做许多清创手术。清创手术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手术,但张主任对此十分重视。他常说,骨科手术不分大小。他平日要求并督促大家要高度重视清创术,把握手术适应症,严格按照手术常规操作,还亲自过问每一例患者的愈后情况。正是在他的要求下,骨科的清创手术十分正规,病人愈后情况很好,那段时间我没有见过手术后感染的病例。
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的还有主任十分强调手术的无菌概念。他对手术前的皮肤准备、消毒及手术中的皮肤保护都非常重视,要求严格,每一步十分到位。不管是谁,做得不好,他都会明确指出,严厉批评。后来,每当我们指导年轻医生清创术,无菌手术时,脑海里每每想起主任的教诲,不自觉地模仿主任。
像主任这样老一辈宗师的思想就这样在我们这一代医生身上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清创术,无菌术是我做医生张主任给我上的第一课,他使我懂得做外科医生要有扎实的基础和理念,这一课让我终生受益。”
中日医院骨科主任谭明生这样赞扬张光铂:“若要问我,谁对我在从医道路上影响最大?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他就是张光铂教授。他是我学术上的领路人,良师益友。他的学术思想让我受益终生,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感染和铸造了我的思想,他的关怀使我度过了外科医生成长成熟关键时期的美好时光,更是他把我引入了脊柱外科的神圣殿堂。他以自己丰富的医学、教学和科研实践,向人们展现了他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卓越风范。做人,他品德高尚,意志坚强,淡薄名利;做学问,他功底扎实,方法切实,学风笃实;做事,他身体力行,一丝不苟,追求完美。正是这种高尚的品德和求真务实的学风和作风,使他为我国脊柱外科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历史性贡献。”“他对弟子晚辈总是提携奖掖,甘做人梯,他常常鼓励我不仅要会做手术,而且要会搞科研,做学术。他对晚辈总是谦谦君子,虚心求教,切磋砥砺,互为补益。”
张光铂在担任中日医院骨科主任期间,不仅自己培养研究生外,还以他个人名义联系派出了10多名年轻医生出国深造,为骨科后继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建学术交流平台推进骨科发展
为了广泛传播脊柱脊髓方面的先进医术,在脊柱脊髓领域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中国在这一医学领域的水平,张光铂教授和其他专家一起创建了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并创办了《中国脊柱脊髓杂志》。这两个学术交流平台在1991年相继建立。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在张光铂教授、蔡钦林教授和侯树勋等教授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中国康复医学会最重要、最有活力的专业委员会之一。
张光铂密切关注脊柱脊髓领域在国际上的发展动态。早在上个世纪末,他就敏锐地看到微创外科在脊柱脊髓领域应用的前景,在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他组织相关专家建立了“微创脊柱外科学组”,现在该学组在全国蓬勃发展。
他还看到,骨关节及脊柱结核患者在国内大城市医院中虽有所减少,但在边远省份仍是威胁劳动人民健康最常见的疾患之一,特别是在抗痨用药、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等方面十分混乱,为此他曾组织召开了三次全国脊柱与骨关节结核专题研讨会,使脊柱与骨关节结核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得到重视或达成一定共识。
张光铂作为主编为办好《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年来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常常在下班后开夜车修改稿件,在他的精心呵护和汗水浇灌下,期刊发行早已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包括香港、澳门),电子版覆盖欧美20个国家。成为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脊柱脊髓期刊,是全国相关专家认可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临床医学类正式收录的核心期刊。他为我国脊柱脊髓领域学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光铂教授生前参加学术活动
在救灾前线
作为曾是贫苦农民儿子的张光铂教授,时刻牢记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青壮年时期,他曾响应号召参加“开门办学”,“下乡医疗”及培训基层医生。在一些地区遭到重大自然灾害时,他毫不犹豫地奔赴救灾前线。
1973年2月甘孜发生8.3级大地震,1973年9月琼海大台风及1975年辽宁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他都作为卫生部指派的中央医疗队队长,到灾区完成救灾医疗任务。
张光铂教授用自己60多年的从医生涯诠释了一个白衣战士在医疗战线不懈进取,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