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正 唐开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采用何种移植途径更有利于BMSCs在脊髓损伤处存活、分化,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更适合于临床应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的:BMSCs通过直接注射、股静脉注射和腰椎穿刺三种途径移植到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内,观察、比较并筛选适于临床应用的移植途径。
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BMSCs。采用改良Allen’s法建立T10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建模后3 d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A组)、直接注射组(B组)、股静脉注射组(C组)、腰椎穿刺组(D组)。BMSCs移植后3、7、14、21 d采用BBB评分方法对各组大鼠评分。免疫组化检测各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单染的Brdu+细胞、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Brdu+神经微丝蛋白200(NF-200)双阳性细胞,并计算各组GFAP、NF-200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MOD)。
结果:BMSCs迁移至脊髓损伤部位并存活,还可表达GFAP和NF-200。移植后各组GFAP和NF-200的MOD均增加,B、C、D组大鼠功能恢复明显。
结论:综合评判和比较三种移植途径,腰椎穿刺是一种侵袭性较小、较为理想的细胞植入方式,相对优于直接注射和股静脉注射,更适于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