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医生才科学?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怎样评价医生才科学?

来源:环球医学 编号 : #125225#
2015-12-25
我要评论



究竟该如何评价医生?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看职称高低?看发了多少论文?看患者满意度?看网友发帖?每种答案都各有利弊。毕竟,患者看病绝大多数是“认庙不认和尚”,医生的个人品牌是依附医院的,脱离了医院,医生能带走的患者就少了很多。同样的医生在不同医院,患者对其评价和认可程度是不一样的。如何建立科学的医生评价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看病的本质


由于人体的复杂性,看病本质上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医生看病的过程,类似于侦探破案的过程,通过不断收集线索,不断提出假设,不断确认或推翻假设,从而推断真实病因。在现实世界,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一个发烧症状,可能是由几万种疾病的任意一种引起的。症状与体征不能对应(所谓“症体不符”)的情况也较多。


当医生是个技术活,但不全是技术活,对病情判断八九不离十,手术做的干净漂亮等等都属于智商。更多时候在医院这片江湖,情商更被高度需要,职场如战场,哪里都一样。


一个医生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病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世和行为方式,但是,一个好的医生一定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通过交流取得信任,并且使病人在生病这一小段时间内,在做和疾病有关的决定时,听从医生的建议并且最大程度地配合医生。


带着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去听取医生的建议,并不意味着您就被医生绑架了,决定权永远在您手上。先听,再提问,先听清楚,再有目的地提问。学会倾听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和艺术,各行各业都是要秉承这一信条的。


事实却总是如此,现在的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宁可听信“院子”里说的,也不相信“院士”说的。


病人或家属现在涉猎太多医疗相关信息,但又受制于自己有限的辨别能力而陷入无谓的迷乱和纠结。病人一时间无法认清疾病的严重程序或者复杂性,治病迫在眉睫但却始终没有办法和医生达成默契,或者没法对医生制定的医疗方案给予全方位的配合,这很正常。作为大夫,本来就不能要求病人太多,病痛会凸显人生的脆弱,甚至使人变得不可理喻。


患者仅通过简单的表面症状来“点选”专家看病,对于医患双方都是效率很低的。当缺乏有效的分诊体系和医生评价体系时,门诊挂号制度是对优质医生资源的极大浪费。


即使大夫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总有一些手术是不成功的,总有一些病是治不好的,总有一些手术是不完美的,总是要有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


评价医生为何难?


很多医院引入患者满意度评价系统。实际上,不同于其他行业,患者对医生的直观感受仅能评价医生服务态度,难以评估医生临床水平。现实中医生的服务态度往往是与临床能力成反比的,一个医生态度和蔼可亲并不能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有些医生直言:“患者不懂医,让他们怎么评价医疗技术?只顾让他们满意,治坏了,赖谁?”医疗质量是个专业问题,需要更为专业的人士来把关。而医疗质量的提高则有赖于政府和医院管理者完善和推行相关标准、指南、临床路径等。“以患者为中心”的恰当翻译应该是“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医生的职责不是没有原则地取悦患者,而是基于自身的医学知识,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诊疗方法,说服患者接受,督促患者配合实施。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本意是希望发现各家医院的具体问题,但如果患者满意度调查无法完全客观反映实际情况,则评分带来的压力就容易“超载”。


西医的特点是专业化分工,越专业的医院将专业分的越细,但疾病往往是复杂的,所以现代医学提倡跨学科协作。随着多学科浪潮的涌溢,越来越多的医院在临床上开始了多学科协作的探索与尝试。在此过程中,分辨出个体医生水平高低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这也是为什么患者“认庙不认和尚”的原因之一。


而且,由于患者缺乏健康档案,病情发生时,医生都是基于单一时点数据进行诊疗,误诊率较高。患者在第一个医生医治无效时倾向于找第二个医生进行诊治,第二个医生基于第一个医生诊疗试错过程中的经验,找到了正确的路径治疗好了患者。我们难道能说第二个医生比第一个医生更优秀么?


若按当下标准,林巧稚恐怕也评不上教授,因为她没发表过多少论文。如果她把心思都放在写论文上,恐怕就成不了名医了。


如何评估医生水平呢?


针对这一问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员刘伟奇介绍了两种现实的解决方法:同行评议体系;或者以疗效/成本衡量指标为基础的医疗大数据评价体系。


同行评议体系:作为同行,医生之间是最了解彼此的擅长领域和临床水平的。通过医生之间互相引荐,可以将患者有效分配给更为合适的医生。


这个同行评议制度能够奏效的前提是建立合理的医生协作和利益分配制度,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文化。国外医疗管控组织或者责任医疗组织起的就是这个作用。否则医生无论患者病情如何,都倾向于将高利润低风险的患者留给自己,而将风险高收益低的患者以“推荐更合适”的医生名义推出去。


医疗大数据评价体系:评价医生临床水平最有效的指标是疗效/成本。医疗行业的特点是医疗成本是可以无上限的,好的医生在于用合理的诊断治疗成本取得不错的疗效。成本衡量和追踪相对容易。但疗效的衡量指标就较为复杂,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建立不同的临床路径,以及疗效衡量指标。例如中风,需要考虑生存率、复发率、戒烟情况等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医生治疗的疗效。单一患者的疗效/成本可能有偏差,但是当积累了足够量的数据后,大数据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的分辨出医生在不同疾病上的临床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患者分诊和医疗资源投入。


前一种方法是传统医疗机构常用的方法,后一种方法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机遇,哪怕从单病种入手,建立起有效的追踪疗效/成本的医疗数据,可以鼓励医生追求疗效更好,同时成本更低。在医疗这个信息严重不对称的行业,如何能够建立可靠的医生评价体系是分级诊疗的前提,也是建立医生自身品牌的基石。目前这两种方法在中国医疗环境都缺乏实施条件,但不建立医生评价体系,分级诊疗将是空中楼阁。


我们不是反对医生写论文,做手术也要靠专业理论支撑。医生应具备科研素养,这样有利于从繁重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和方法,提升临床技能。我们只是希望考评体系应该多维度,权重合理。


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对医生的评价机制,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扎实临床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研究型医生,势在必行。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