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恰逢2015年国际三八妇女节,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女性骨科医生,我也想说说女骨科医生“那点事儿”。如今,同行常常感叹的是:做医生难,做外科医生更难,做骨科医生难上加难。部分原因在于,骨科专业涵盖范围广,专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极强,专业发展又极为迅速,而我国目前骨科存在的医疗纠纷也最多,从业医生需要具有超常的体力、耐力、精力和抗压能力。但也正因为此,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骨科医生那也是一件相当荣光的事儿。男儿尚且如此,何况女性!
在中国,女医生们大都从事了妇、儿、内科或辅助科室专业,而我独独选择了骨科专业。究其原因,首先,并不是我比其他女生更聪明、更强壮;其次,也不是被逼无奈或硬性分配,而是出于我对专业的认识和热爱。我本科就读于河北医科大学,有幸到其附属三院也是当时河北省的骨科医院进行实习,看到了断肢(指)再植、足趾移植拇指再造、关节置换、骨折接骨等让我感到直接又神奇的技术,所幸我在大学成绩名列前茅,毕业时如愿选择了我热爱的手外科专业。其实,当初我的启蒙老师、当时的科主任凌统教授对我这个女孩子也不无怀疑,毕竟我是河北三院从事手外科的第一位女医生,而手外科医生每天要面临的手外伤手术都在20例以上,这需要的不是一般的体力、耐力和精力,而对于一个新生而言,其功夫还远远不止在手术台上。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用在外科医生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她能行吗?”,是当时许多人的疑惑。但是,凌教授并未让我察觉到他的疑问,而是给我更多的鼓励、关怀、教授和“磨难”(多管病人、多上手术、多干活)。记得当时我们唯一能看到的手外科专业书籍是我国手外科鼻祖、已故王澍寰院士主编的《手外科学》,我几乎倒背如流,这都是拜老师所赐,因为他每次查房必问,直至我完全掌握。除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手术技术的提高,这需要大量的实践并苦练基本功,显微镜下不知缝合了多少根硅胶管和动物血管,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无影灯下一丝不苟解除肢体的伤痛、不敢有半点怠慢。辛苦自不必说,更何况还有因劳累不慎流产的痛苦经历,亦有对孩子和家人疏于照顾的惭愧和欠缺等等,但能够凭自己的努力,挽救患者的肢体、恢复伤肢的功能、除去肢体的伤痛、换来患者的满意、得到老师和同行的肯定,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带给一个医生快乐和满足?!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得到父母和家人的支持、谅解?!还有什么比这更能给孩子以榜样的力量?!
作为女骨科医生,我们做事仔细、认真和严谨,这也恰是医学科学专业所必需的。随着临床工作的不断积累和深入,临床经验虽越来越丰富,但我也发现了一些日常工作和现有专业知识所不能解决和解释的问题。其中有一个病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并促使我有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年头。那是在90年代末,我们接诊了一名40岁外伤性肩关节部完全离断的男性患者,经过8个小时的手术,肢体再植成功,正当我们沉浸在手术成功的喜悦中、想松口气的时候,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该患者出现了血氧下降、呼吸急促、血尿、少尿等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情况,经过积极抢救患者生命得以保住,但不得不对肢体进行解脱。我心中十分懊恼,立志要设法弄清此类问题,随有幸师从河北医大凌亦凌教授攻读了病理生理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即是肢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以来数载,坚持并深入,作为教学医院的医生拥有了严谨的科研思维和方法,在做医生同时也不愧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并小有成绩,也是我值得庆幸之事。所以,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工作和手术技术,还要善于在临床实践当中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即拥有科学的头脑和科学研究的意识,能够从更高的层次去看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算是优秀的医生。
作为女骨科医生,我们的体力虽不及男性,但也自有心灵手巧、善于用脑之优势。比如骨折的复位和固定等看似彪悍,其实如果你善于用脑、善于学习,掌握了受伤和骨折移位机制、骨折分型和影像学表现等,巧妙应用我国传统的整复固定技术和现代的辅助复位技术,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可怕。除了心灵手巧、善于用脑,就是年轻时的大量实践、积累和学习,年轻的女性一样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没有什么战胜不了。先辈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医学更是如此,一分付出,便有一分回报,若想有一分回报,必要有一分付出。外科大夫,上班时工作,汗流浃背;下班后读书,一丝不苟;勤学苦练之后,书中字句的深意,方才领悟。若非当年日夜苦学、苦练,怎会有今日对伤病的理解,对手术的领悟?那一番成就感点滴在心,疲劳淡得不剩多少,女外科医生更是如此。
不知不觉中,作为一名女性外科医生,我已在骨科领域摸爬滚打27载,从懵懂青涩的女生、女住院医师发展成了如今的主任医师、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皱纹爬上了额头,银丝染上了双鬓,但我从未曾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和对这份事业的执着,更感念于曾经培养、帮助和支持过我的老师、朋友和领导,而我能始终坚持如一、不懈努力的真正动力源是患者的需要、信赖和依托!我想说,做为女骨科医生,我骄傲!
检查患者
手术室照
周君琳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