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霞 汪洋 李琴 马东洋 任利玲
目的:探讨构建预血管化细胞膜片新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取3周龄日本大耳白兔分离培养BMSCs,并在VEGF和bFGF作用下诱导其向血管内皮样细胞(endothelial like cells,ECs)分化(实验组),以未诱导细胞作为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貌,并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及CD31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将第2代BMSCs以9 × 104个/cm2密度体外培养14 d形成未分化细胞膜片,将BMSCs诱导14 d获得的ECs以5 × 104 个 / cm2密度接种在细胞膜片上(A组)培养3、7、14 d,以单纯未分化的兔BMSCs膜片为B组,BMSCs诱导14 d获得的ECs单独培养为C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网络形成,并行CD31免疫荧光染色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原代BMSCs呈长梭形;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呈“铺路石”样。实验组vWF及CD31免疫荧光染色均呈阳性,而对照组均呈阴性。A组BMSCs诱导14 d后的ECs接种至未分化的BMSCs膜片上3、7、14 d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镜下可见空泡样、网状结构形成;CD31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了进行性管腔形成过程;HE染色显示了微血管管腔的形成。B、C组未观察到类似改变。
结论:BMSCs在合适条件下可诱导形成ECs;将由BMSCs诱导分化形成的ECs接种至未分化BMSCs膜片上,可在体外形成具有血管网络结构的预血管化膜片,为工程化血管组织构建提供了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