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分型及其意义

首页 >> 文献期刊 >> 正文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分型及其意义

第一作者:刘啸 编号 : #110442#
2014-08-06
我要评论

刘啸 刘晓光 祝斌 刘忠军 姜亮 韦峰 于淼 吴奉梁

  目的:探讨基于CT、MRI影像学特征及病理改变部位、范围所制定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TOPLL)新的综合分型及其对治疗的指导价值。


  方法:纳入2007年5月~2013年6月入院诊治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9例,其中男8例,女41例,平均年龄51.8±8.7岁(36~71岁),平均病程15.2±21.9个月(1~120个月)。根据术前CT及MRI矢状位和轴位影像将TOPLL分为四型:Ⅰ型为上胸椎(T1~T4)局灶压迫型(1~2节段);Ⅱ型为中下胸椎(T5~T12)局灶压迫(1~2节段),ⅡA型为不合并同节段黄韧带骨化(OLF)者,ⅡB型为合并OLF者;Ⅲ型为连续腹侧压迫(≥3个节段);Ⅳ型为跳跃型TOPLL,ⅣA型为间隔≥3个节段者,ⅣB型为间隔<3个节段者。将此分型应用于临床实践,记录患者的分型、手术相关数据、手术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记录Frankel分级变化情况。


  结果:本组Ⅰ型6例,手术方案为经后路的环形减压(360°涵洞塌陷法);ⅡA型2例,采用侧前方经胸/腹膜外入路减压,ⅡB型3例,采用经后路的环形减压;Ⅲ型30例,13例后纵韧带为平坦型,行单纯后壁切除术,余17例行广泛后壁切除联合局部环形减压;ⅣA型7例,采用经后路的环形减压术,ⅣB型1例,采用单纯后壁切除术。1例术后26个月死于脑干出血,余48例获得大于12个月随访,随访时间12~85个月,平均47±24个月。48例术前JOA评分4.6±1.8分(0~9分),术后JOA评分为8.8±2.1分(4~11分),平均改善率为(69±28)%(14%~100%)。依据Hirabayashi法对改善率进行分级,优23例、良9例、中16例。术前1例Frankel A级患者末次随访时改善为B级,22例Frankel B级患者中17例改善为C级,26例Frankel C级中2例改善为D级,余无变化。术后共11(22%)例发生脑脊液漏,其中单纯后壁切除1例,环形减压10例;均等引流液清亮后拔管,深缝伤口后沙袋加压包扎,俯卧位卧床2d,末次随访仅1例(T8~T12后壁切除、T8/9环形减压者)MRI提示T8/9水平筋膜外脑脊液囊肿存在(无症状),余10例MRI提示脑脊液已吸收。49例中无脊髓损伤及感染发生。


  结论:根据CT、MRI的影像形态学特征及病变所处位置、范围制定的胸椎OPLL临床实用分型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显示其对制定合理、安全的手术方案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