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计委下发《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其实,自2004年以来,卫生部门就不断地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但现实却事与愿违。我们不禁反思:为什么公立医院的规模越来越大,而卫生主管部门却控制不住?
“巨无霸”数量多
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全国大型医院(床位超过800张以上)数量为1059家,其中超过4000张病床以上的“巨无霸”医院也达到10家以上。国家卫计委对此也发文表示,部分公立医院片面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管理和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的问题,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既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非公立医院的发展空间,也不利于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公立医院隶属关系错综复杂
繁杂的医院隶属关系,以及卫生部门在控制公立医院扩张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致使公立医院将卫生部门的限扩令成为一纸空文。
中国公立医院的隶属关系可以说在全世界也是最为复杂的,包括:军属医院、卫生属医院、省/市(区)/县属医院、国有企业厂矿属医院、大学院校属医院、机关事业单位属医院等。由于隶属关系的不同,每种不同性质的医院所享受到的政府支持政策也不尽相同,在竞争及其他利益的驱动下,各类医院间不仅开展“医武竞赛”( The Medical Arms Race,MAR),还进行着规模扩张竞赛。
公立医院越控越大的五大因素
一、医院管理者素质
医院管理者的素质对医院规模的扩张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医院规模扩张的核心因素。由于公立医院长期以来产权不明晰,缺乏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医院的规模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院管理者的素质及扩张动机,其动机越强烈,越倾向于规模扩张。
二、制度因素
中国公立医院背后有着复杂而稳定的制度系统支撑着公立医院行为。作为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系统包含了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和制度等。
1、医院管理体制
政府财政对医院补偿不足,财政拨款占公立医院总收入比例不到10%,因此医院要想发展必须通过扩大业务收入以弥补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公立医院院长的绩效评价制度一直缺乏明确标准。传统的、模糊的院长评价指标历来只注重医院规模、业务收入和工作量标准。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追求医院规模持续扩张,就成为医院院长们的正确行为目标。
从公立医院上级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来看,医院的发展规模已经成为地方领导部门的一种快速、显性的政绩。出于这一目的,政府部门在土地划拨、贷款等相关政策上给予极大优惠,鼓励公立医院新建大楼和购买高精尖医疗设备。
医院的管理体制,对公立医院的规模扩张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推波助澜作用。
2、价格机制
中国政府对医院一直执行的是医疗服务价格管制,制度上的缺陷,导致其价格体系严重扭曲。
医疗服务的定价方式有两类:第一类是常规和基本的医疗服务项目。此类项目执行成本定价,价格一直偏低。从改革开放至2005年,物价指数上升到488.2,医疗保健价格指数为226.21。有调查显示,公立医院成本高于收费价格的项目占45.98%~53.27%,成本回收率仅为28.47%~7.86%。第二类主要是检查检验和治疗类的服务项目。这类项目主要依托于医疗技术设备,定价方式由实施医院核定设备、材料和人力等成本,根据成本拟定价格,形成“相对自主定价”,医院可以有较高利润空间。医院为了弥补基本医疗服务带来的亏损,必然会通过大量使用新技术、新项目来获得补偿。规模越大的医院越容易获得卫生部门的医疗设备配置许可。
医院由于实行药品加成,药品收入成为医院收支结余的主要来源。根据卫生统计年鉴,2010年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46%。在这种价格体系下,医院资源配置和行为发生扭曲,规模扩张成为必然选择。
3、医疗保障制度
从1985年开始,政府开始对医疗服务机构减少投入,同时对医疗服务价格、设备、经费等放松管控。医院为了生存发展,开始注重经济收入,规模扩张开始涌现。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并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明确区域内医院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自此医院规模开始进入调整期,医院纷纷进行探索规模扩张。随着全民医保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需求得到了快速释放,为了适应和满足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医院不得不扩大规模。
4、转诊制度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医疗实行强制性转诊制度,病人就医首先到基层医院,基层医院无法诊治时,才向高等级医院转诊。1983年开始,强制性转诊制度取消,病人可以选择不同级别医院就诊,仅用首诊报销比例进行调节。病人的盲目就医倾向导致大型医院人满为患,以至于医院不得不进行被动规模扩张。
三、科技因素
由于科技的进步,医院疾病诊疗模式也不断发生改变,医院的学科被不断细化,很多传统专科又被分解为几个或若干亚专科。在同一家医院,医院的专科化水平越高,医院越容易获得规模经济。其作用机制主要是:(1)医院所拥有的专科化的医疗设备越丰富,医院的固定资产所占比例也就越高,规模经济程度越大。(2)医院的专科化水平越高,表明医院所能诊治的疾病种类越多,越容易拓展新市场,从而扩大医院市场规模。随着医院的专科化程度不断提高,医院总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就呈下降趋势。
四、市场因素
在医疗市场中,患者就医时普遍存在趋高现象,更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大医院和价格高的医疗服务。大型医院对患者有着明显的“虹吸效应”,又进一步推升了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张。由于医患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医院很容易诱导患者不合理的就医需求。此外,医疗市场不是完全自由竞争市场,医院进入市场的门槛较高,形成供方垄断优势。
五、需求因素
截至2011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1.85亿、占全国总人口13.7%,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就医需求不断增加。
人们生活水平的好转及环境的恶化带来了疾病谱的改变。许多过去发病率较低的疾病,现在则上升为高发病率,相应的医疗需求也随之增加。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带来了医疗需求多元化的改变,医院职能也发生相应改变与调整,从而催生出一些新的科室,如康复科、心理科、感染疾病科等。这些需求因素的增加又带动了医院新的规模扩张。
规模扩张或成明日的发展羁绊
医院圈地、盖楼、进设备,规模越来越大,床位越来越多,“超常规”、“快节奏”、“跨越式”等词汇成为医院院长的口头禅。这种“规模竞争”反映出医院逐利的真实动机,加剧了治理“看病难、看病贵”的难度。
大医院在偏远地区广开分店,面临病人不足的局面;另一方面,各种耗巨资引进的先进检验设备使用率也不高,或者实际检出疾病的比率不高,事实上造成了巨大浪费。虽然近年来各大医院固定资产不断膨胀,但资产回报率却逐年降低,“过度扩张”的红灯已经亮起。
一些大医院不合理扩张,不但加剧“看病难、看病贵”,也造成土地和卫生资源浪费。应对医疗需求不断增长,理应增加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供给。但增量不应是简单的规模扩张,或求大求全、一味趋向高端,而应首先补上卫生服务中的“短板”,追求规模与实效相匹配的合理增长,将投入用在市民患者最需要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提高现有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相比支持大医院,财政更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夯实基层医院和基本医疗,让更多病人放心地在基层医院看病,而让大医院集中精力诊治疑难重症。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