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空床位,却不收医保病人,他们凭什么不收我?”两会前夕,记者在网上征集百姓关注的问题时,北京一位老年慢性病患者谈到他去年11月份的就医经历时发问。顺着这条线索,记者两会期间采访多位医疗行业的代表委员发现,“有空床却不收医保病人”现象并不鲜见,而且仅仅是现存于医疗体系中诸多“怪现象”之一。
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机构,病人来了,需要住院的就安排住院,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今在很多医院却出现有空床位却不给医保病人住的怪现象,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我们说,世界上任何机构在运作过程中的奇怪的现象,都源于管理上的“奇怪”,医保病人没床位也是如此。当前我们国家在医保金的管理上实行的是总额预付制度,也就是每年地方医保中心会将本地区收缴的医保金进行归拢,然后根据当地医院的数量以及实力和其他综合因素,进行蛋糕分配,每个医院在医保金的支出上实行总额预付制度,也就是说每年医院接受医保病人报销的开支是一定的,如果超出了,对不起,医院自付。
这就好比很多单位尤其是销售部门出差搞的费用包干一样,出差一个月,包干费用是五千,超出部分自理,道理是一样的。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类比,具体到医保部门对医院医保费用的支出管理,还要复杂的多,包括均次费用、药占比例等,虽然这样的措施可以避免医生开大处方,避免一些医保病人小病大养,但是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现行制度过于强调控制均次费用,致使许多可开一个月药的慢性病,每次只能开一周或两周用药量,病人被迫多次往返医院。
另外,某些慢性病并不需要太多检查,需要的是服用相对昂贵药物,而为了满足“医疗费用与药费必须达到某个比例”的考核要求,医生也不得不选择为病患开出没有必要的检查……
当然,还有更多涉及到医学专业知识的治疗和康复手段,也因为医保总额控制的限制,只能让患者多跑腿或者没病床住,而这也是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
简单用行政手段来规定一种病能花多少钱,这虽然在科学上看是不可理的,但是从管理上来看,确是显得那么“合情合理”。“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其实背后的根源还是我国医保制度刚刚起步,全民医保的家底有限,所以无限放开限额控制不太实际,只能以总额控制来把控基金风险。
但不论怎样,让专业懂医的人来管理和进行风险控制是根本,而不是几家医院坐一起,切分完蛋糕,然后规定多少口吃完就了事了。这是一种管理上的懒政行为,更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