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项全省性计划推出之前,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医已在张媛所在地区搞了试点。因为被“定制”,张媛一入学就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与其他班不同。3年的大专课程,都是围绕着如何尽快培养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村医而设置。大一,其他班级还在学基础课,张媛他们就开始进入医学核心区,学习医学生理课、中医、护理等课程;大二,学习内科、外科、诊断学等;学制最后一年,就被分配在县人民医院临床实习,张媛和同学们开始忙着“转科室”了。
张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大学生村医既是医生,又是护士,有时还是收费员。她在自己的村医半年“感言”中还提到,护理、用电脑开发票、发药配药、清创、缝合,全都学会了。而在这期间,一些定向培养的大学生村医悄悄流失掉了。
“大学生村医工作太琐碎,完全不像个医生的样子。” 王清凯,河北张家口市某县大学生村医,他自称是看着《白色巨塔》、《实习医生格蕾》等医学剧成长起来的医学生。两年的服务期限已到,王清凯却说“不能续聘也没什么不好”。
理由很简单,《白色巨塔》中的医生形象才是他的理想,白大褂,手术刀,抢救现场指挥若定。而理想以外的现实却是,他在乡卫生院2年,别提手术刀了,就是抢救病患打下手也没份。“不过,卫生院的电脑、复印机什么的坏了,我倒是经常去给它们动手术。”王清凯从网络那段发来一个“汗”的表情。
制度的试验品?
2013年8月初,夏颖和绝大多数服务期满的同学一样,回到家中等消息。像王丹这样继续留在乡卫生院的,已属个例,由于合同期满,她的工资降了一半左右,到手仅700元。
实际上,去年年底,王丹他们就开始心神不定,因为一直以来,没有人给他们提过续聘的事儿。王丹私下里问过当时负责带队的老师,没想到老师一句“续聘的事别问我”把她顶了回去。在2013年6月份的一次“培训”课上,培训老师说“续不续聘要看县里怎么说”,而王丹他们给县人事局、卫生局打电话,得到的回答却变成了“要等省里的文件”。
一位大学生村医就续聘等问题在“河北医改”网站上留言提问,河北省医改办回复,大学生村医政策仍按《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大学生村医”计划的实施意见(试行)》(冀政[2011]44号)文件执行。
《实施意见(试行)》中明确规定,工作期满后,经考核合格、本人自愿的,可继续聘任。不再续聘的,引导和鼓励其就业、创业。
去年7月24日,河北当地媒体发布了一条消息: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关于河北省大学生村医服务期满后的相关安置政策,目前各部门正在商议中,将尽快发布。
然而时近九月底时,他们什么也没等来。
这一次,好脾气的王丹怒了。“这里的乡卫生院严重缺编,我自己也愿意续聘,为什么就不能按文件执行?”
“如果不了了之,我们就是大学生村医制度的试验品吧?”王丹问道。
“大学生村医制度不一定是解决农村医疗现状的好路子。”大学生村医遭遇的窘境,在朱恒鹏看来,与准入机制设计缺陷难脱干系。朱恒鹏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对村医进行了多年的关注与调研。
朱恒鹏说,村医子承父业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一方面是他们与村民建立起来的互信关系有助于其行医,另一方面他们是最熟悉当地疾病谱的特殊人群,对多发病与常见病更为了解。“把外来大学生投入到陌生的农村,谁能一下子就信任他们,找他们看病呢?”朱恒鹏说,大学生村医本身与农村医疗现状就出现了巨大的错位。
从更为实际的经济因素看,大学生村医的收入均是靠政府补贴,不可否认的是,上面政策可能是好的,但地方财政情况参差不齐,就会造成补贴不到位,大学生村医难以为继的尴尬。而这恰恰可能是一些地方不再续聘大学生村医的理由。“我们的调研发现,传统意义上的老村医收入都是多元化的,有病人就坐堂问诊,而平时种地或做小买卖。这样才能养家糊口呀。”朱恒鹏指出。
大学生村医的培养无疑为解决乡村医生后继无人、老龄化严重提供了一个方向。如何用好、留住这些大学生村医,或已成为各地面临的新课题。乡村医生,究竟谁来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