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新 余家阔 张柳 郑卓肇 王健 龚喜 陈连旭 王永健 陈继红 张继英
目的: 报告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前交叉韧带 ( 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 ) 形态、走形及信号变化特征。
方法: 2009 年 5 月至 2012 年 5 月,经关节镜及 MRI 证实的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合并症状性损伤的 36 膝 ( 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 ) 和经 MRI 证实的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无损伤的 36 膝 ( 对照组 ) 被纳入本研究。应用 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 / PACKS 系统在 MRI 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分别测量两组病例 ACL 长度、下止点宽度及体部宽度,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以 ACL 单束或双束纤维走行方向改变、连续性中断、轮廓不清、变细或增粗等 MRI 影像特征作为 ACL 形态异常评判标准,以 T2WI 系列图像 ACL 异常高信号作为信号异常评判标准,统计两组病例 ACL 异常形态及异常信号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
结果: 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冠状面 ACL 体部宽度 ( 4.89±1.02 ) mm 明显小于无损伤组 ( 5.77±1.13 ) mm ( P=0.004 );冠状面 ACL 长度 ( 19.33±1.49 ) mm、下止点 ( 7.11 ±1.19 ) mm 及矢状面 ACL 长度 ( 33.55±2.76 ) mm、下止点宽度 ( 15.68±1.40 ) mm、体部宽度 ( 9.78±1.07 ) mm 与无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 ACL 正常走行及形态所占比例 30.6% 明显低于无损伤组 77.8% ( P=0.000 );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在冠状面及矢状面的 ACL 异常走行及形态发生率分别为 52.8% 和 41.7%,分别与无损伤组冠状面 13.9% 和矢状面 11.1% 比较,均明显增高 ( P<0.05 )。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 ACL 异常信号发生率 33.3% 也高于对照组 11.1% ( P=0.023 )。
结论: 与无症状、无损伤的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相比,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可以导致 ACL 形态、走行异常和信号改变,其发生可能与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移位并挤压前交叉韧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