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使命,矢志前行——第五届北医三院创伤论坛为院庆60周年添彩

首页 >> 会议报道 >> 正文

担当使命,矢志前行——第五届北医三院创伤论坛为院庆60周年添彩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134110#
2018-09-01
我要评论

2018年9月1日至2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运动损伤防治分会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伤中心主办的第五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伤论坛如期召开,成为北医三院甲子之喜的一大重要学术活动。


大会主席周方教授致辞

本次论坛主席、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周方教授介绍说,此次论坛大咖云集,汇聚内地和港台地区活跃在临床和学术研究一线的顶级创伤骨科和创伤外科专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伤中心成立5年来,救治水平逐年提高,伤者死亡率大幅下降,成为我国创伤中心高效运作的成功范例。在其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无私帮助,尤其是台湾秀传纪念医院院长李佩渊教授的投缘乐助,更是令周方教授常常心怀敬意。


会议现场

部分与会嘉宾合影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荣誉院长张英泽教授,国际骨科内固定学会 (AO/ASIF) 亚太主席、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前任主任王满宜教授,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分院院长唐佩福教授,国际骨科内固定学会 (AO/ASIF)中国区理事、南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刘璠教授等权威创伤骨科专家悉数到会授课。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秘书长、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蒋协远教授,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副院长张堃教授,上海浦东医院副院长禹宝庆教授,台湾秀传纪念医院院长李佩渊教授,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创伤中心联络主任杨晓红教授等两岸三地知名创伤专家也参会授课。

两岸三地专家共话创伤救治

张英泽院士授课

张英泽院士在本届论坛上讲授了他所发明的张氏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方法和应用。他在临床发现,加拿大医生Schatzker基于58例X线片病例提出的Schatzker分型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有些骨折线难以辨识易漏诊误诊、未包括如合并胫骨结节或胫骨干骨折等特殊类型平台骨折等。

他总结了2014年至2018年的368例病例,分别对这些病例的X线片和CT影像进行Schatzker分型,结果发现Schatzker分型X线诊断结果与Schatzker分型CT诊断结果符合率仅为79.2%。由此,他提出了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这种分型具有简单(六型)、易记(一外一腓一内侧,一双一干一结节)和实用(指导微创复位固定)的特点。

他从屠哟哟发现青蒿素的事例及自身经历提醒大家,要善于从过去的失败病例中找出规律,并进行回顾性研究。他指出,要把创新当作一种习惯,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从实践中发现创新的源泉,也可以从实践中检验发明创造的实用性。


王满宜教授授课

王满宜教授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揭示了前臂损伤后旋转功能受限受以下七大原因共同作用所致:前臂同一方向成角畸形、旋转畸形、桡骨桡侧弧度的变化、尺桡骨交叉愈合、机械阻挡、上尺桡关节粘连和下尺桡关节紊乱。

根据他的经验,年轻人20度以内的成角对功能影响相对较小,成年人的单一成角畸形手术难以充分纠正,成年人前臂骨折畸形的功能代偿差,必要时针对性切除桡骨头是必要的。

他提醒大家,由于发生旋转后功能恢复困难,因此要避免明显成角、旋转畸形、桡骨弧度变化和机械性阻挡,尽量避免桡背侧切口,术前要仔细分析影响旋转的成因。


唐佩福教授授课

唐佩福教授在此细述了骨不连的问题和策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骨不连发生率在5%-10%之间,常见于胫骨和股骨部位,会伴发非常棘手的骨科并发症。

他指出,创伤和医源性的血供差、固定不充分及简单骨折中骨折部位骨吸收造成的不稳定、开放骨折引发的感染,以及患者不适当的负重、饮食和吸烟行为,患者因糖尿病、截瘫和慢性酒精中毒所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都是骨折愈合受阻的因素。

为此,治疗时要改善局部生物学环境,增加骨折断端血供,增加骨折断端固定强度,彻底清创。还可通过骨延长技术修复感染性骨不连,除了彻底清除感染灶,还需同期修复骨缺损和软组织缺损,平衡肢体长度,健康骨直接对接可提高愈合强度,防止再骨折,要避免取骨、取皮瓣等正常组织丢失。


李佩渊教授授课

李佩渊教授通过介绍台湾重度急救责任医院规范,向大家展现了智慧救援的现在和未来。他指出,通过高科技系统解决天灾人祸后创伤紧急救援中的院前、转运和院内救治乱和慢的问题的整个救援过程,称之为智慧救援。而高质量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护系统是民众遭遇紧急伤病的第一道安全网,也是进步国家的象征。

他从居家或事故现场的搜救、到院前紧急救援及转运,再到院内抢救三大方面入手,介绍了AI人工智能接线系统过滤整合报案信息;通过智能手环和智能头盔等穿戴式救援装置,定位患者并上传其生理信息以便检伤分级,救援人员接收后方指令和回传现场状况;智慧规划运输路线,争取救治时间;智能分配责任医院,争取救治成效;AR扩增实境技术,进行远程手术指导等紧急救援的整合系统。

他期待在紧急事件发生后,伤者可以得到全人全期的照护和无界无缝的医疗,以解决以往现场联系乱、转运救治慢等影响救治成效的问题。


杨晓红教授授课

杨晓红教授分享了香港创伤救治系统及运作经验。她介绍说,根据PWH创伤现场分流审计报告,伤者受伤后从现场直接到创伤中心治疗,比先到最近的医院然后转移到创伤中心,平均节省了81分钟。

在她所在的创伤团队,领衔的创伤队长由急诊科或ICU、骨科等外科医生担任,设有创伤联络主任,并配有护士队长、气道护士、程序护士和循环护士等专职护士。在该中心,伤者达到后为了争取时间一律不做X线检查,直接做CT;抢救室常备6袋O型血;针对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和低温症这创伤死亡三联征,都有对应的诸多应对措施。


与会专家热议临床热点

随后,刘璠、蒋协远、李开南、周方、禹宝庆、王蕾、孙月华、张堃、汤欣、余斌、周东生、王钢、陈仲、纪方、潘志军、郭晓山、陈爱民、柴益民、付中国、王秋根、张保中、周君琳、张殿英、林朋、刘智、吴克俭、刘利民、文良元、王宝军、田耘、张志山教授等全国各大医院的创伤骨科专家和北医三院创伤中心的郑亚安、刘斌、闫天生、么改琦等专家们聚集一堂,就创伤中心的运作模式,多发创伤的救治经验、复杂创伤和骨折的治疗,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并就诸多复杂、疑难和罕见病例进行了讨论,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借鉴。


与会代表被精彩课程吸引

世间甲子须臾事,逢著仙人莫看棋。古人以此诗告诫人们人生短暂,切勿蹉跎岁月。我辈创伤骨科同道也需惜时如金,为练就各自的“金刚钻”只争朝夕。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