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骨论经,共聚金陵——第五届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大会在南京召开

首页 >> 会议报道 >> 正文

谈骨论经,共聚金陵——第五届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大会在南京召开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134042#
2018-07-28
我要评论

嘉宾合影


大会现场


大会主席林华教授(右)、联合主席丁晓榕主任(左)合影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2018年7月28日,第五届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大会在六朝古都南京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骨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疼痛科、影像学科、核医学科、康复医学科专家与570多位医师,共同围绕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干预策略,结合最新国内外骨质疏松性骨折干预指南,进行详细的分析、研讨。大会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科在线共同主办。


林华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副组长、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林华教授主持开幕式,他分别介绍了参会的各位专家,并对给予大会帮助的各位专家、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夏维波教授致辞

大会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夏维波教授致开幕词。夏维波教授表示前几届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大会汇聚了许多内、外科专家共同讨论学术知识,给他带来了难忘的印象。本届大会仍重视内外科结合,这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高朋满座

共飨学术


章振林、林华、付勤教授主持学术环节


王坤正教授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发展至今,现状如何?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坤正教授以“当前关节置换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题,向大家详细分析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存在的五点问题:第一,复杂病例多,手术量大;第二,缺乏自主创新产品;第三,快速康复中诸多问题仍是围手术期瓶颈;第四,地区发展不平衡;第五,缺乏规范登记随访系统。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坤正教授给出了应对措施——走精准医疗道路;建立、完善国内独立自主的骨骼测绘系统和登记系统;推动快速康复理念普及与发展;注重手术技术、镇痛治疗、血液管理;依托学术团队进行继续教育。


夏维波教授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发展趋势是什么?夏维波教授在大会现场带来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的内外联合”给出了答案。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越来越高,70岁以上老人髋部骨折发生率增加更为明显。该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也不容忽视,夏维波教授分享了一系列数据:到了2050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达到599.45万例,需要花费的治疗费用将达254.30亿美元。形式如此严峻,可我国患者骨折前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情况却不理想,骨折前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只有2.3%,骨折后也只有14%。夏维波教授呼吁大家要重视多学科携手管理,建议采取多科携手、协调员联系、分级诊疗、联合互动、全程管理措施。


刘强教授

随着国内老龄人口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骨科医生需要关注哪些问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组长、山西大医院刘强教授分析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问题”。刘强教授建议骨科医生在面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时,需要关注六大要点,第一,药物研究:推荐在骨质疏松性骨折固定术后早期使用双膦酸盐;第二,目标管理:在初级目标管理中,需要预防初次骨折,二级目标管理中,需要预防再骨折及内固定失败;第三,认识该疾病的特点:了解X线检查的缺陷,建议遵循指南,使用CT矢状位、冠状位,三维重建扫描明确分型、指导治疗;第四,熟悉传统内固定方法、技术的改进:了解近皮质侧开槽钢板技术、对侧皮质螺钉锁定技术、依据患者体型选择合适的髓内钉;第五,内固定增强技术:根据骨质疏松的病理状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增强技术;第六,数字骨科与精准医学: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带来更好的临床效果。

各大专题

融会贯通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曾指出,全世界每三秒就会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为帮助国内医生更深刻地认识骨质疏松性骨折这一高发性疾病,大会专家围绕着“中医中药”“成骨干预”“钙与维生素D”“临床DXA评价”“双膦酸盐”“术后干预”六大专题,向大家详细讲解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措施。

学术内容丰富精彩,点击下图即可观看视频


部分参会专家


学术环节引发了大家热烈讨论

此次大会提供了一个探讨、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舞台。大家齐聚一堂,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既提升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理论学术水,又增进了诊治技能,共同为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