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京津冀外固定与肢体形态功能重建论坛在京召开

首页 >> 会议报道 >> 正文

2016京津冀外固定与肢体形态功能重建论坛在京召开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127358#
2016-03-29
我要评论

3月27日, 第二届京津冀外固定与肢体形态功能重建论坛成功召开。来自京津冀三地的骨创伤及矫形外科专家齐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共同研讨,商榷肢体重建外科专业发展方向,展示临床病例,共享最新研究成果。本届论坛由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中国部(ILLRS China)、国际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中国部(ASAMI China)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北京行政副中心的龙头医疗单位)与民政部国家康复医院联合承办,天津骨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以及中国骨科医师协会外固定肢体重建委员会(CEFS)协办。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临床医生和相关人员共计200余人参会。除了专业外固定肢体重建学科领域的专家,北医三院刘晓光教授、胡跃林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于胜吉教授,清华大学垂杨柳医院任龙喜院长、人民卫生出版社郝巨为高级编辑等也应邀参加了论坛。

随着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医疗领域响应政府号召,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满足患者需求,应对新的挑战成为当下三地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自2013年CEFS成立以来,国家康复医院秦泗河教授率领团队开展了以Ilizarov外固定技术为主导的大量临床治疗工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2015年8月14日,秦泗河教授组织CEFS京津冀委员22人借BOA召开之机举办了第一届京津冀外固定与肢体形态功能重建研讨会,开始规划“京津冀”在全国肢体重建学科领域的发展蓝图。

本届京津冀外固定与肢体形态功能重建论坛,精心设计了五个专题,分为“外固定与肢体重建领域的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创伤后遗症:骨搬移的焦点问题研讨”、“外固定与肢体重建之国内外进展”、“外固定与肢体自然重建之临床实践”,最后大家针对实际病例展开实战讨论,层层剖析,步步为营,收益颇丰。此次论坛在京津冀区域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外科协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中国部(ILLRSChina)、国际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中国部(ASAMI China)主席、中国骨科医师协会外固定肢体重建委员会主委、本届论坛主席秦泗河教授高屋建瓴,从“外固定与肢体重建领域的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肢形态与功能重建系列研究概论”、“Ilizarov技术在上肢与手外科的应用”三个方面阐述了肢体重建外科的历史与国际进展,Ilizarov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入思考。他倡导的将Ilizarov生物学理论、外固定控制器融会贯通为一体的“自然重建理念”,让诸多复杂病例患者获得了新生,提高了生活质量。“医患同位、应力控制、再生修复、自然重建”是秦泗河教授总结的矫形外科16字原则,在临床治疗轻、中、重度畸形患者时,通过简单的方法,治疗复杂的疾病取得了良好效果。参会代表对这个新兴学科有了整体的认识,对上、下肢肢体畸形矫正和个中细节也有了新的理解。在创伤后遗症焦点问题研讨专题,CEFS副主任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黄雷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吴希瑞教授、彭阿钦教授分别介绍了“胫骨骨搬移术后新生骨区感染不愈合的处理”、“小腿严重创伤外固定后创面与骨的处理经验教训”、“双平面与单平面截骨骨搬移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比较”治疗体会。各位代表就临床中的常见问题,疑难问题处理进行了深入讨论,环环相扣的分析,切身问题的处理,让论坛上半场的气氛达到高潮

秦泗河教授

黄雷教授

舒衡生教授

吴希瑞教授

彭阿钦教授和任龙喜院长

CEFS副主任委员、天津医院舒衡生教授作了“肢体延长和畸形矫正领域的进展”演讲,他介绍了国内外矫形外科、肢体重建领域的新业务、新技术,就“外固定支架的改进(数字化、智能化)、如何缩短外固定支架的固定时间、计算机辅助导航、髓内延长装置”等热点问题同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国家康复医院矫形外科的潘奇医生作了题为“6883例国产外固定器应用分析”。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的大宗病例数据分析结果认为国产的外固定器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临床复杂矫形重建病例患者的需要。北京垂杨柳医院的郑学建教授集中报告了“Ilizarov外固定架构型、穿针与应用”。国家康复医院焦绍锋副主任分享了“Ilizarov技术治疗复杂足踝畸形”的经验。臧建成医生总结分析了Ilizarov技术治疗临床常见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优势。该项技术通过微创截骨后安装Ilizarov外固定器,缓慢调整,恢复患者的膝关节冠状面,矢状面应力平衡,增大膝关节间隙,阻断骨关节炎的恶性发展链条,改善了关节软骨下的微循环。这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治疗方法,可以延缓或避免人工关节置换术。虽然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个常见的简单疾病,但是臧医生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适时幽默的语言,使原本“困倦”的下午论坛充满了新鲜感和无穷的乐趣。随后,臧医生主持的关于“难治性溃疡足畸形”病例讨论,再次掀起了第五专题的高潮。

据悉,26日下午, CEFS还召开了京津冀全体委员扩大会议。秦泗河教授作了学会工作报告。CEFS成立的两年半时间内,先后举办了8期外固定与肢体重建骨干医师培训班,培训学员115名,学员遍布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被学员誉为“矫形外科黄埔培训班”。招收进修医师80余名,50%的医师来自三级医院。此外,良好的临床治疗技术还吸引了印度的骨科医师前来进修。CEFS支援江西、甘肃等“老少边穷”地区的四肢矫形外科发展,为肢残患者开展义诊手术。中国医促会、世中联骨科分会等协会成立的“骨外固定”学术组织领导大都来自于CEFS。同时推动广东、河南、湖南、河北等省份成立“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工作组”。成功召开了两届国际会议。成立了“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ILLRS)”和“国际Ilizarov技术应用与研究学会(ASAMI)中国部”。首次在美国“世界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大会”设立中国会场;出席印度骨科年会、印度ASAMI年会并作大会演讲;与尼泊尔、哈萨克斯坦等国矫形外科专业组织和专家开展了交流合作。出版了《Ilizarov技术骨科应用进展》、《外固定与足踝重建》、《骨折穿针外固定》等专著。这些成就标志了Ilizarov技术已在我国成功转化,更加适用国内医生和患者。

各位委员紧扣京津冀协同发展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形成了“京津冀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协同发展倡议书”,为区域外固定肢体重建学科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作为东道主为本届论坛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纪智礼院长发表了“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探索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为主题的致辞,骨中心张亚奎教授主持开幕式,表示要充分利用本次论坛的契机,进一步推动医院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学习交流,与会人员坚定了恪守职业道德,应用简单的外固定技术造福众多普通、低收入肢残患者的信心。大家希望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脚步的加快,同行间的互动、互通、互融会越来越便捷,期待下一次相聚时将有更多的收获。

纪智礼院长

专家交流

现场会诊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