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兔尺桡骨解剖学测量的新型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首页 >> 文献期刊 >> 正文

基于兔尺桡骨解剖学测量的新型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第一作者:刘寒江 编号 : #126861#
2016-02-15
我要评论

刘寒江  郭营  梅伟


目的 介绍一种基于兔尺桡骨解剖学测量的骨缺损模型建立方法,为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标准化模型参考。


方法 取健康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5只,对其尺桡骨进行解剖及micro-CT测量分析。另取健康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0只。3组均通过手术造成双侧桡骨缺损,A组选择桡侧腕伸肌与指伸肌间隙入路,用线锯造模,完全切除骨膜和骨间膜;B、C组基于兔尺桡骨解剖学测量分析结果,选择桡侧腕伸肌与指深屈肌间隙入路,用电锯造模,B组完全切除骨膜和骨间膜,C组切除骨膜、保留骨间膜。分别于术后即刻及15周行大体观察、X线片检查、micro-CT及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定量分析;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骨缺损区成骨情况。


结果 A组实验动物发生术中血管损伤1只、肌腱损伤2只,术后血肿及感染各1只;C组发生术后感染1只;B组无并发症发生;A组并发症发生率(50%)显著高于B(0%)、C组(10%)(P<0.05)。影像学检查示A、B组骨缺损在15周时仍未完全修复,C组已有连续性骨痂形成。骨组织定量分析显示,术后15周A、B、C组BMC和BM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周HE染色和Masson染色示,A组有新生骨形成,但结构紊乱,骨质硬化;B、C组可见有新生骨形成,骨细胞中间仍有成软骨细胞存在。


结论 选择桡侧腕伸肌与指深屈肌间隙入路制备兔桡骨缺损模型,显露明显,出血量少,有效降低了手术并发症,为大段骨缺损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造模方法;骨间膜在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过程中有一定作用,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