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济骨科论坛五“骨”丰登 三位教授细数个中特点

首页 >> 会议报道 >> 正文

公济骨科论坛五“骨”丰登 三位教授细数个中特点

来源:骨科在线 编号 : #123007#
2015-08-12
我要评论

  一年一度的第二届公济骨科论坛已于2015年8月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圆满落下帷幕.会议日程安排紧凑,现场互动频繁,内容尽是“干货”,吸引了来自全国的700余位骨科同仁参加了此次会议。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建于1864年,为全国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医医院,也是全国建院最早的西医综合性医院之一。1877年更名为公济医院,公济骨科论坛的命名由此得来。与上届一样,第二届骨科论坛涵盖了创伤骨科、关节外科、脊柱微创外科、骨肿瘤外科及骨科护理5大专业,5个分论坛同时进行,犹如同期绽放的五朵骨科花蕊,在浦江之畔绽放出异彩。

  在紧张的会议间隙,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蔡郑东教授、创伤中心主任王秋根教授以及脊柱论坛主席付强教授在会议现场接受了骨科在线的独家专访,介绍了会议的会议特点、幕后的筹备工作以及专业领域内的发展动态。

课程设置贴心 会议有声有色

  蔡郑东教授在谈到会议筹备工作时说,一场学术会议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于专家讲师的实力,另一方面是课程的设计是否有吸引力,是否符合临床医生的需求,所以本届会议在课程编排上尽可能迎合参会医生的需求,尽力去“接地气”。

  精心准备、辛劳付出终有回报。“这次的会议参会人数多,专家讲师团水平高,课程编排有吸引力,授课专家与参会代表互动频繁,讨论热烈,现场氛围很是热烈。”蔡教授对此次会议的成效甚为满意。

  此次会议之所以能如此有声有色,取决于各个会场“贴心”的课程设置。

  当谈及此次会议的特点时,蔡郑东教授向记者娓娓道来:“脊柱会场是本次论坛中最大的、参与人数最多的会场。微创的概念很接地气,医生、患者都明白什么是微创,它对患者是有利的,通过微创能解决病人的问题,患者的需求促使医生学习这门技术,技术性问题需要一起探讨、学习,恰恰课程是满足医生临床需求的,所以才会吸引如此多的医生来参会。”

  其他会场内容也是紧贴临床需求而设。护理会场重点围绕护理的基本问题来探讨,比如伤口护理,它不单是医生的问题,也是护理的问题。骨肿瘤会场重点围绕骨盆肿瘤目前存在的问题、手术策略的抉择以及骨盆肿瘤的转化研究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现场的专家们讨论热烈,正因为骨肿瘤治疗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大,才需要大家反复斟酌,慎重抉择,来参会的医生在听完课后表示很有收获,对于其业务能力的提高必定有促进作用。

蔡郑东教授接受专访


  作为创伤论坛主席,王秋根教授对课程设置也有很深的体会。他介绍说,每年的创伤课程题目设置都会更新,今年主要围绕肩、肘、腕、髋部、骨盆与髋臼、足踝等围关节部位骨折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集中一年来在临床治疗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疑惑点进行学术沟通与交流,将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告诉大家,少走弯路,将大量基层医院所要了解的创伤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融合兼顾,使参会医生受益匪浅。

王秋根教授接受专访


微创系时势所趋,需有上千例开放手术做基础

  微创技术作为医疗领域的一大趋势,同样在骨科界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本届公济骨科论坛的脊柱分论坛上,微创就成为一大热门且重要的内容。

  “两三年前,我们举办脊柱微创的会议,来的人能有20-30个就很开心了,但就在今天的脊柱会场,结果来了400多人,整个会场爆满,现场讨论十分热烈。”脊柱分论坛主席付强教授高兴地与记者分享他的喜悦。

付强教授接受专访


  “严格地说,微创并非单指某一项技术,微创是一种理念,这一理念所追求的就是把治疗过程中的创伤降到最低,对临近组织损伤越小越好,跟病变没关系的结构和组织尽可能保留,不破坏或者尽量少破坏脊柱的正常结构,达到解除疾病的目的。”付强教授介绍说。

  随着临床水平的提高、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和手术器械的革新,微创外科已成为当今外科领域的发展趋势。据付强教授介绍,在韩国和日本,脊柱内镜手术的比率已经达到所有脊柱手术的40%-60%,调查公司数据显示,未来10年内,脊柱微创技术的比例将达到成为60-80%。脊柱的微创手术在不久的将来,必然成为脊柱外科手术的金标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已开始认同这一理念

  科学的进步首先起始于观念的变化,微创技术创伤小,费用远远低于传统开放手术,对于经济较为困难的病人,可以缓解经济压力;术后恢复快,患者认识到微创的优势,观念也在转变;再加上精准医学理念的普及,促使医生也不得不转变观念,去学习、掌握这门技术。

  所以,国内微创技术虽起步晚,但发展势头猛。据悉,现在国内开展手术的难度、复杂度、手术数量绝对不亚于国外,在某些领域可能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但在常见病、多发病的微创治疗上,我们甚至有赶超他们的趋势。

  付强教授强调,任何一种手术入路都有其优劣,切忌盲目夸大某一方法的优点,应靠现有的医学理念、医学知识、医学技术以及医疗设备、器械、药品,并在保证患者利益的前提下,取长补短,开拓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仍需上下求索。微创之路绝非捷径,攀爬起来也许会更难,因为复杂经皮内镜技术对基本功要求更高,没有上千例的开放手术经验,没有处理过多种并发症的情况,贸然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付强教授劝诫立志于做微创手术的年轻医生,务必打好基本功,做好开放手术,而后在专业的培训中心接受培训,循序渐进,进行阶梯式培养。

青年医生培养要注重专业技能和医患沟通能力

  在此次论坛中,很多年轻医生的参与意识很强,他们的发言也很有水平,这让蔡郑东教授很是兴奋。作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他说:“青年医生是未来,我个人认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就是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专门人才队伍,培养优秀青年医生,保证科室可持续发展。学术发展和临床进步终究要靠年轻的一代”。

  作为年轻医生,在努力提高临床技能和手术技巧的同时,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也需加强。目前,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患者的对医疗的满意度和知情权发生了很大变化。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良好沟通,能消很好的除患者及其家属心中的焦虑和痛苦,体现“仁术”的本质要求。

  沟通学是一门学问,王秋根教授建议对医生的业务考试外,还应当加入沟通培训考核。他认为在对自己所从事专业深刻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沟通,劝诫年轻医生熟练掌握临床技能,加强沟通技巧训练。

  “希望明年的会议内容在今年的基础上更加丰富,课程编排更加贴合临床,内容更加聚焦,更切合实际,形式更多样一些,增加一些操作课程,提高临床医生手术技能水平。”对于明年的公济骨科论坛,蔡郑东教授与王秋根教授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力争将“公济骨科论坛”打造成国内知名的骨科品牌学术会议。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