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后路半椎体选择性部分切除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首页 >> 文献期刊 >> 正文

单一后路半椎体选择性部分切除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第一作者:张宏其 编号 : #122599#
2015-07-16
我要评论

张宏其  楚戈  潘超  黄佳  胡炜  卡哈尔·艾肯木


  目的:探讨单一后路半椎体选择性部分切除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


  方法:2008年1月-2011年8月,采用单一后路半椎体选择性部分切除内固定术治疗17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儿。男10例,女7例;年龄9~14岁,平均10.8岁。15例存在腰背部疼痛,3例合并轻度双下肢麻木等神经系统损害体征。Risser征0级3例,1级2例,2级7例,3级5例。均为完全分节型半椎体,半椎体节段:胸段9例、胸腰段4例、腰段4例。比较术前、术后10 d及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及节段后凸角,评估矫正效果及维持情况。


  结果:术中固定2~7个节段,平均3.7个节段。手术时间4~6 h,平均4.77 h。术中出血量300~1 100 mL,平均611.76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出现感染或神经系统并发症。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20.12个月。患儿背部疼痛及双下肢麻木等症状均消除。X线片检查示,植骨完全融合,融合时间6~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0 d及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及节段后凸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除节段后凸角外,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及总侧凸角较术后10 d增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及节段后凸角矫形率分别为64.35%±0.07%、65.08%±0.07%、72.26%±0.11%,矫形丢失分别为(3.04±1.17)、(2.81±0.93)、(0.75±0.50)°。


  结论:对于9~14岁、Risser征0~3级、总侧凸角<60°、由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通过单一后路半椎体选择性部分切除内固定术可切除多余生长中心,平衡脊柱两侧生长,获得较好疗效。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