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科30年回顾——团结奋进,推动中国创伤骨科事业的发展

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创伤骨科30年回顾——团结奋进,推动中国创伤骨科事业的发展

来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曾炳芳 编号 : #113974#
2014-11-26
我要评论

创伤骨科30年见证着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曾几何时,我们听国外专家讲述现代骨骼创伤治疗的ABC都惊羡不已;可到如今,我们和国外同行应用的一样的技术和内置物治疗骨折,取得与之媲美的临床效果;在国际讲坛上,我们和外国同道在同一个学术层面上切磋,用一样的技术语言进行交流;出访的同道注意到我们跟国外同行的差距越来越小,来访的友人也情不自禁地对我国创伤骨科的发展刮目相看!回顾我们开展的工作和走过的历程,不能不感慨万千!                    

一、树创伤骨科旗帜,建学术活动平台

和其他学术组织一样,建立学术活动平台是创伤骨科领域一切工作的基石,这中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学组首当其冲。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决定将内固定学组与外固定学组合并,20011110在北京召开会议正式成立创伤学组,由天津医院张铁良担任组长,北京积水潭医院王满宜担任副组长兼秘书,25名成员来自15个省市,把创伤学组的主要任务定在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引导基层医生早期、正确处理骨折疾患上。

2005年月在杭州换届成立第二届创伤学组,以荣国威、张铁良和蔡锦方为顾问,由王满宜担任组长,曾炳芳、裴国献和姜保国担任副组长,40名委员来自2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的梁国穗教授;会议决定建立创伤骨科讲师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伤骨科医师基础教育活动,普及骨折处理原则,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减少医疗错误的发生,改善创伤病人的治疗效果。

2009717,学组全体会议在威海召开,按规定换届,表彰卸任委员,欢迎新鲜血液,学组领导班子留任,有效保证了学组工作的连续性,60名委员来自24个省市和地区。会议总结过去,筹划未来,给基层教育活动给予特别的关注。

2012323,学组第四届委员会在桂林成立,成员有了较大的变动,变得更精干,更有活力。学组仍由王满宜领衔,刘璠、唐佩福、张英泽和张长青四位年富力强的副组长走马上任,开始了带领创伤骨科学组继续前进的历程。

在中国,创伤骨科医师的队伍相当庞大,面临的任务除了救死扶伤的临床工作之外,还有诸多事项需要同道们去做,很自然地,其他一些组织也应运而生。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的做法是打中国牌,堂而皇之地树起创伤骨科的旗帜,总揽全局,团结全国同道,怀着一个目的,朝着一个方向,开拓和发展我国的创伤骨科事业,为保障人民健康竭尽全力。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要建立创伤骨科工作委员会,大家争先报名涌跃参加,一个拥有112名成员的委员会顺利建成并迅速开展工作,成功地举办了当届中国骨科医师年会,获得好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酝酿成立骨折软组织修复学组,消息一经发布,创伤骨科的同道们也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从整体出发安排人员,组成了一个由52名创伤骨科医师组成的委员会,开展以华夏冠名的各项工作。可以说,在中国创伤骨科界,没有门户,没有山头,也没有流派,只有一群临床医生聚集在创伤骨科的旗帜下,团结奋进,推动着中国创伤骨科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取长补短融入潮流

创伤骨科30年的发展正完全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好势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事业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相继从国外涌进中国。我们抓住机遇因势利导,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使中国骨科同道与国外同行的技术切磋和经验交流变得更加普遍和深入。20081015,学组带领50位中国创伤骨科医生出席在美国丹佛召开的北美创伤骨科年会(OTA)。美国方面非常重视,在日程非常繁忙的情况下安排了一个历时一个半小时的见面招待会,100多位中美医生汇聚一堂共叙友谊和合作的前景。会上OTA主席Tracy Watson介绍了OTA的组织框架;创伤骨科学组组长王满宜介绍了中国骨科学会的组织结构及创伤骨科的现状,副组长曾炳芳介绍了中国骨科医生的教育状况。学组领导和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总编辑裴国献一起与OTA主席Tracy WatsonJOT主编Roy sunders进行了会谈,达成共识:未来将在OTA组织国际会场,使中国医生有机会报告论文,面对面与国外同道交流经验切磋技艺;将OTA住院医师培训方式移到中国;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与JOT杂志开展合作。这是学组有史以来就第一次走出国门,代表中国的创伤骨科与国外最先进的创伤骨科学术组织合作,为中国与北美创伤骨科的交流打下良好基础,以后发展的事实证明此举是成功和饶有成效的。

创伤骨科要发展,要融入国际潮流,不可避免地应该与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建立密切的联系。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先驱戴尅戎院士和荣国威院长做出开拓性贡献,是他们率先进入AO理事会,把我们领进AO大家庭,才有AO在中国的巨大投入,才有我们后来者的地位。AO提供资金,派遣国际和区域讲师到中国参加教育工作,迄今已举办100多个各种形式的AO学习班,有7000多位创伤骨科医生接受了培训还先后在上海、北京和西安建立AO创伤骨科培训中心,接受本国和海外AO Fellow的训练。现在,AO创伤中国委员会拥有3名理事,成为AO创伤亚洲太平洋地区注册会员最多的实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今年3月王满宜当选AO创伤亚洲太平洋地区委员会候任主席,相信在他的领导下,AO在中国的教育和影响将更上一层楼!此外,创伤骨科还加入注册在瑞士的OTC基金会(Osteosynthesis & Trauma Care Foundation, OTCF ),建立OTC-China Chapter,由创伤骨科界同道协商安排人员,组成五人执行委员会,OTC讲师团也从开始的25人增加到45人,每年举办3-5个学习班,推广和普及以髓内钉固定技术为主要特点的接骨新技术;不久前,SICOT中国分部创伤学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同样由创伤骨科的骨干医师组成的委员会有6名顾问,1位主席,11位副主席,52位常务委员。有理由相信,SICOT这个新分支的建立将为中国创伤骨科与国际组织的联系和交流开启更大更直接的通道,为促进中国创伤骨科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审时度势普及新理念,与时俱进推广新技术

创伤骨科历来就是充满挑战的学科:创伤骨科患者的病情往往错综复杂,要求经治医生必须有娴熟的技术、当机立断的勇气和甘为病人担风险的奉献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国外医疗器械和内置入物生产企业争先恐后涌入中国市场,同时带来先进的技术,为我国创伤骨科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和机会。学组意识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需要向国外同道学习国际通用的理论,接受新理念,应用新技术,有机地消化吸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融会贯通,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解决临床问题的手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加以拓展和改进,促进我国的创伤骨科技术的发展。因此,创伤骨科学组成立伊始就提出要根据国内具体情况,开展微创手术以达到较好的功能恢复;尽快建立继续教育项目,提高年轻医师对骨折治疗的适应证与治疗原则的认识。

借助AO的支持开办学习班传授新技术之外,着手将"骨折治疗的AO原则"这部被AO视为圣经的专著翻译成中文,2003年出版发行,使更多中国创伤骨科医生有机会深入学习和掌握骨折治疗的最新理念和技术。2010年该书第二版扩展板一经出版,我们就不失时机迅速跟进,出版发行中文版,引领中国创伤骨科技术发展的方向,取得积极的效果。无独有偶,AO相应的出版物也陆续被翻译成中文,涵盖了诸多热点的技术和临床难题。通过各种渠道,邀请国外专家来华举办讲座,介绍国际最新技术和理念;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统筹安排开展专项技术培训,诸如OTC学习班,捷迈学院,施乐辉学院,等等,推介治疗的理念和相应的技术,包括各种新的内置入物的设计原理、应用指征和技术要点。现在,损伤控制的理论在创伤骨科界深入人心,用以指导临床急救,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水平;微创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医生用于治疗复杂的骨折,减少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使更多严重损伤的肢体得以恢复功能有效保护劳动力,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

创伤骨科的同道们注意结合实际需要开展临床研究,努力攀登创伤骨科技术高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创伤骨科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3项成果都是多中心合作的结果,它们是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和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合作完成的战创伤复杂性骨缺损救治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2009),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合作完成的胫腓骨骨折的系列研究(201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合作完成的微创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研究与临床应用(2012)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有10项,分别是:1,髋部骨折诊治创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解放军总医院,2014);2,复杂骨盆损伤及关节骨折治疗新技术研究(长征医院,2014);3,战创伤髋部骨折系列研究(解放军总医院,2013);4,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应用和修复机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5,关节周围骨折治疗规范的研究与应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2),6,严重肢体创伤修复新技术应用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6);7,髋臼骨折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06);8,骨盆骨折相关基础与临床的系列研究(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03);9,严重特殊类型肢体创伤修复新技术应用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2);10,股骨颈骨折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的相关研究(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01)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成果就更多了,计有1,多基因转染MSCs复合纳米仿生骨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山东省立医院,2013);2,中药五谷虫对感染创面抗菌作用的机制和临床研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3,肩锁关节损伤的生物力学与临床治疗研究(解放军175医院,2013);4,髋臼骨折基础及临床研究(北京积水潭医院,2012);5,四肢复杂骨折与骨缺损的系列创新治疗(解放军175医院,2012);6,冲击波的细胞生物学作用机制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7,腕关节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2011);8,战创伤早期血管修复技术的研究(解放军总医院,2010);9,慢性骨髓炎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10);10,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结合自体骨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2010);11,富血小板血浆修复骨组织和软组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09);12,基于干细胞的骨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2008);13,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基础与临床模式建立的系列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14,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15,新型骨科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吉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16,聚乙烯钛合金互锁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5);17,改善骨折断端力学环境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天津医院,2004);18,微创钢板置入接骨技术及血管分布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19,细胞组织复合移植修复骨缺损的研究(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2003);20,四肢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总结(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21,骨质疏松骨结构变化规律及骨折发生的机理的研究(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2000)

四、通力合作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面向基层开展创伤骨科教育

创伤骨科是骨科领域的基础学科,创伤的疾患属于急诊范畴,往往不容许转诊,多需要就地治疗立即处理,使基层医院创伤骨科医生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说,基层医生处置的优劣反映着创伤骨科的诊疗水平,不能掉以轻心。200677在桂林召开的创伤骨科学全体会议上,王满宜教授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在基层医院处理的胫骨骨折的病例,由于理念偏差和技术处理不当,结果看似简单的骨折,却历时将近7年,经受6次手术才得以愈合,引出了临床医疗不尽人意,原因何在的问题。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这是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继续医学教育滞后,骨科专科教育欠缺造成的。因此,全体会议达成共识:创伤骨科学组必须将教育作为未来工作的首要任务,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伤骨科医师基础教育活动。考虑到基层地区的经济状况,为了能顺利推进教育活动的实施又不增加当地的负担,学组决定寻求社会资助建立教育基金。和医疗器械和内置入物生产商和经销商沟通,一拍即合,顺利达成协议,由他们资助经费,学组组织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伤骨科基层教育活动。大家说干就干,王满宜教授率先垂范,带领7名讲师远赴青海西宁,在青海省骨科专科分会的支持和组织下,第一场教育活动取得完满成功,受到当地创伤骨科医生的热烈欢迎,反馈极好意味着这个举措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从那以后,创伤骨科学组正式建立基层医师教育项目,统一教育课件,统一运作方式,统一经费管理。

2006年以来,创伤骨科基层教育活动和后来用骨科医师分会创伤骨科工作委员会名义举行的创伤骨科专科教育活动,先后在48个城市举行了75场教育活动,出席参与的骨科医师超过13,000人次。我们非常自豪地注意到,大多数学组成员都或多或少参与了教学活动,大家肩负教育使命,感到责无旁贷,接到授课任务都能听从召唤雷厉风行,无论工作多忙,路途多遥远,都不辞辛劳,生活简单也从不叫苦。讲师们认真准备授人以渔,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和盘托出,奉献给基层的医生,而各地医生更是积极参与,有问有答,互动非常活跃,使讲师深受感动。讲师们根据反馈修订和丰富课件的内容,汇编成书,出版发行了创伤骨科教程,为普及和提高创伤骨科的技术水平,提高创伤病患的治疗效果做出贡献。  

五、全力以赴开好骨科年会,推陈出新注重实际效果

骨科年会是中国骨科医生交流临床经验,更新科学知识,了解学术动向,掌握潮流趋势的好机会;自2006年之后,每年召开一次。创伤骨科学组严格按照分会的要求,除了协办、支持广州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之外,不再独自召开专科年会,而是带领本领域同道全力以赴开好全国骨科年会。王满宜教授带领创伤骨科学组每年都精心策划,打有准备之战,做到年年COA,岁岁有新意,把COA大会的创伤骨科会场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创伤骨科医师更新知识的课堂、交流经验的平台、笼络感情的会所。每届COA,创伤会场都是人潮涌动,一方面体现创伤骨科同道渴望学习的热情之高,另一方面则是学组对报告内容认真挑选的结果:贴切临床的报告内容正好满足广大医生求知的欲望。

2011COA上,创伤学组将病例讨论和专项技术的演示列入议程,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尽管是安排在闭幕当天的上午,会场依然是挤得水泄不通,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2012COA,创伤学组特地在每日教程之前安排了专题讲座,由各方的大家就相应的专题做精辟的文献综述,尽管是早上630分就开场,而且要缴费买入场券,结果还是有许多人挤在门外找不到座位,在场的王满宜教授当机立断出面救场,另外开设一个骨盆髋臼骨折治疗的专场,这才平息了求知者的抱怨。为了使没有机会出席讲座的同道也能够了解综述的内容,掌握相关专题的进展,学组与国际骨科学杂志编辑部商榷,在2013年第一期集中发表这些综述。2013COA,创伤会场又出现了更新的亮点,结合转化医学蓬勃发展的形势设立创新与转化论坛,特邀钟世镇院士报告从转化医学理念看我国创新的喜和忧开场,再由13位在临床医学转化中敢为人先取得成效的佼佼者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转化成就,让与会者领略他们潜心临床研究的风采,分享他们取得创新成果的喜悦;大家表示要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紧紧结合临床实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面向临床搞创新,用自己的努力推动创伤骨科的发展。其实,论坛的安排不只是会议议程的别出心裁,而是向全国创伤骨科同道发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创伤骨科学组将引领大家在创伤骨科领域开展临床研究,创新出成果;在救死扶伤的医疗实践中应用、改进和转化;不断改善创伤病患的治疗效果,推动我国创伤骨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六、结束语

创伤骨科的发展和诊治技术的提高,加上坚持不懈的专科教育,大大提高了广大创伤骨科医生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使伤病员就近、就地、在第一时间里得到正确的治疗,让中国的伤病员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到了我们应该在原有基础上加强创伤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大力开展创新和转化的时候,因为创新才是创伤骨科发展的源泉。实践证明我们创伤骨科学界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完全有能力带领全国的同道,集中优势力量,围绕创伤骨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内置入物开展多中心合作研究,信息共享形成合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使之变成在更大范围内为众多伤病员疗伤治病的有用工具和手段,在应用和推广中不断完善,形成我们自己的体系,在内置物的设计和生产领域赶上国际的潮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展望未来,我们踌躇满志。我们一定要心怀患者努力实践,面向临床加强研究,求真务实注重创新,使我们这个具有世界最大宗临床病例的泱泱大国,在转化医学的研究中引领潮流,为国际骨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正如王满宜教授所期望的,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创伤骨科这个学术平台上将会展示更多的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创新理念,必将带动整个学科创新式的发展。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