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骨折技术联合IGF-1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首页 >> 文献期刊 >> 正文

微骨折技术联合IGF-1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第一作者:张复文 编号 : #107651#
2014-05-23
我要评论

张复文 刘德宝 王刚 任振华

  目的:探讨微骨折技术联合IGF-1治疗兔关节软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4~6 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2.5~3.5 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4组(n=6):微骨折技术联合重组人IGF-1(recombinant human IGF-1,rhIGF-1)组(A 组)、微骨折技术对照组(B 组)、rhIGF-1 对照组(C 组)和空白对照组(D 组)。各组于大白兔双后肢髌股关节股骨侧关节面中心制备8 mm × 6 mm全层关节软骨缺损, A、B 组同时行微骨折术。术后A、C 组每侧关节腔内注射0.1 mL rhIGF-1(0.01 μg/μL),每周3次,连续4周;B、D 组对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观察各组动物一般情况,于4、12、24 周处死取材,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按照Wakitani 等评分标准行组织学评分;24 周时采用改良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PR)法测定各组修复组织和正常兔后肢髌股关节软骨的胶原含量,同时A、B组行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大体观察示,随时间延长,A组缺损区域逐渐修复,24 周时修复组织与邻近正常软骨无区别;B 组修复组织较平整,与正常软骨界线模糊;C、D 组修复组织不平整,与邻近正常软骨界线仍清晰。组织学染色显示与大体观察一致,A 组24 周时修复组织与正常软骨细胞无明显区别;B 组见较多的椭圆形类软骨细胞,基质染色较浅;C、D 组见少许小梭形纤维细胞。术后4、12、24周参照Wakitani 等评分标准,A 组明显优于其余各组(P < 0.05)。电镜观察示,术后24周A 组修复组织表面光滑,可见软骨陷窝,软骨细胞位于陷窝内,含有糖原颗粒,周围可见胶原纤维,明显优于B 组。胶原含量检测结果显示,A 组修复组织的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P < 0.05),但仍低于正常软骨组织(P < 0.05)。

  结论:微骨折技术联合IGF-1治疗兔关节软骨缺损,可促进关节软骨缺损以透明软骨形式修复。

已评论0

请您登录后再评论

返回顶部